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74|评论: 0

[草根播报] 《摔跤吧!爸爸》励志又感人,但千万别把它当成育儿经典!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5-1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各大朋友圈都在刷《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

      但是在仔细看过朋友圈的那些文章之后,发现很多人都将这部剧分析成一部教育电影

      但是@斑马 却告诫大家,《摔跤吧!爸爸》确实是又励志又感人,但它的真的不应该成为育儿经典↓↓↓

      作者:斑马。青年作家、咨询师,壹心理最佳专栏作家

      1、【摔跤吧!爸爸】很燃,有好几段都戳到了泪点,可是看到朋友圈铺天盖地的赞美声,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首先,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有着“印度刘德华”之称的演员阿米尔.汗(重要的喜欢说三遍),说他是“印度良心”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若论这部片子的突破性和精彩程度,我个人认为还是远逊于另外两部印度电影的代表作——【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偶滴神啊】(特别是后者,强烈推荐,在我心中的佳片排行榜中绝对能进top3)。

      中国其实拍过很多像【摔跤吧!爸爸】这样的主旋律励志电影:出身贫寒的穷孩子通过自强不息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走向成功之路,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早年的小学生中学生每年都要被拉出去观看一两部,演到感人处,音乐一响起,电影院里也哭得稀里哗啦。

      但是挪到印度男尊女卑、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国情和语境下,这部电影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了。影片讲述了曾经的印度全国摔跤冠军辛格无意中发现了女儿Geeta和Babita的摔跤天赋,力排众议,不惧流言,将她们培养成世界冠军的故事。

      2、印度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大部分女孩活在父母的包办婚姻里,甚至十几岁就被安排早早嫁人,成为夫家的附庸。由于嫁女儿要掏一笔巨额的嫁妆,所以女孩在印度人眼中是典型的“赔钱货”。所以在印度,最恶毒的诅咒就是“祝你生个女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辛格就毫不遮掩地表达出了要儿子的渴望。

      妻子生前两个女儿的时候,他的表情是失望,到了第四个女儿,就近乎绝望了。这份绝望,不止在于生女儿让他非常没有面子,更因为他的衣钵再无人继承,他的冠军梦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实现。直到他通过一次小事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才下定决心突破传统,把女儿培养成冠军。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电影。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父亲把女孩变成男孩的故事。

      男女平等不是女人有资格像男人一样穿衣、讲话、去战斗,而是尊重男女之间的差异,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每一个女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可惜在影片里,从头到尾你都感受不到自由意志的存在,女儿只是完成爸爸梦想的机器,就连片名也是【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

      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角虽然在外人看来完全就是在找虐,但她是自己坚定地走向拳手这条道路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被打得再惨也决不放弃,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

      有一个事实不能忽略,那就是【百万美元宝贝】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摔跤吧!爸爸】发生在印度,电影给了万千女性新的希望,鼓励她们从家中走出去,探索无限的可能,这就是突破。

      影片借一位新娘之口说出了很多印度女性的心里话,她告诉不想练摔跤的Geeta两姐妹:我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我们成年后就要结婚,把自己交给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男人,然后给他们生孩子,养孩子,这就是一个印度女孩一生的宿命,只有你们的爸爸是真的为女儿着想。


      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Geeta两姐妹。比起那些把女儿当做赔钱贱货早早甩出去,丝毫不顾她们死活的印度爸爸们比,辛格无疑是爱女儿的。

      有一个镜头,拿了全国冠军的Geeta被村民们欢呼簇拥,即将奔赴国家队接受系统训练,父亲孤独地站在楼上,目送着女儿渐行渐远,眼神里混杂着担忧,祝福,祈祷和爱。

      所谓父母子女,不过一场目送,这是整部片最戳我的一幕。然而他对女儿的爱更深,还是金牌情结更深,就很难说得清了。


      3、说句有点丧的话,如果爸爸能把女儿培养成科学家、企业家,那才是颠覆性的,也是能端一辈子的饭碗。运动员,特别是摔跤运动员,吃的是青春这碗饭,成功,又是极小概率事件。

      即便成功了,爸爸自己作为曾经的全国冠军,还不是最后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又丢了饭碗吗,他真的想过女儿拿了冠军之后的路吗?

      万一女儿退役后像邹春兰一样落魄到成为搓澡工,可能还不如找个好人家嫁了。当然,会摔跤的女儿再也不用担心被丈夫家暴了。从强身健体的角度,绝对是值的。

      影片一直在造神,爸爸就是那个神。

      为了衬托爸爸的伟大,导演还特别加了一个真实原型中并不存在的坏教练角色,以此证明没有爸爸就没有冠军女儿,只有爸爸才了解女儿,只有爸爸能“拯救”女儿。

      但是女儿们对于摔跤这条路,打一开始就是抗拒的,她们从头到尾就不爱这项运动,她们只是被迫要赢,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Geeta姐妹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两个女孩被迫穿着裁剪得并不合体的短裤,头发被剪得比男孩还短,走到哪里都像个异类被指指点点的情节让人看得心里堵,这样的滋味有多难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羡慕有这样“好爸爸”的女孩,童年应该挺幸福的,你们一定没经历过地狱式的魔鬼教育。我到现在有时候还会做梦梦见考试,做不出来,整个人傻在那里,不知道回家怎么交代。

      当Geeta把年迈的爸爸无情地摔在地上时,那一刻不过是多年怨气聚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像所有励志影片一样,女儿经历了挫折、低潮,最终与父亲和解,并走向了最高的领奖台。

      影片的最后,女儿激动地把奖牌交给了父亲。在她的心中,这块金牌,一直是她为父亲拿到的,父亲才是金牌的真正拥有者。这一刻,我突然很想汪峰老师附体地问一句:

      孩子,你自己的梦想呢?

      我们想要孩子做运动员、科学家、律师、医生…说来说去,不过都是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问过孩子吗,他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孩子不是你人生开的外挂,他并不负责帮你升级、打怪。孩子,我那么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给你将来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如果你说别把印度式国情代入到中国,要肯定影片的进步意义,我是同意的。问题是,很多中国家长已经自动代入了啊,这部片子深深地拍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再一次验证了他们深以为然的“宽是害,严是爱”的道理:不这样练孩子,他们能成功吗?!

      4、当我们热捧【摔跤吧!爸爸】时,一大波孩子正在被毁掉的路上。电影的出现,给那些信奉狼性教育的家长们打了一针大大的鸡血,鼓励他们在虐孩子的路上更加奋勇向前。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样的教育一定能成功,就太傻了。Geeta两姐妹的最终成功,与她们的天赋密不可分。我爸爸也想过培养我,从小让我跟在他自行车后边跑十几公里回家,奖励是跑到终点能给一根冰棍。

      我练出来了吗?并没有,我连我们班第一都没拿到过。我磨练意志了吗?其实也没有,我现在最不爱干的事就是运动。

      我想起80年代电视剧【排球女将】热播时,全国上下掀起了送子女练排球的风潮。但愿【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不会让爸爸们都送女儿去练摔跤,真是太可怕了。

      自卑而超越的故事一直深受欢迎,为啥你总能看到那些经历了狼性教育后成功的典型呢,因为数量太少了啊,所以才成了典型。

      那么多被逼迫成长却没有成功,最终只剩下一身心理阴影伴随终生的孩子才是分母,他们并不会被拍成电影、电视,写进报纸杂志,他们默默活在人群中,活在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

      即便我们回归那些小概率的成功事件,在“磨练”下成功的孩子才是最脆弱的,他们徒有一副强大的外表。

      【摔跤吧!爸爸】里,Geeta的情绪波动其实很大,心理上从未摆脱过对爸爸的依赖。我认识几个魔鬼教育下长大的女孩,看起来都很独立,骨子里都缺乏自信,有些把爱的男生当做自己的生命,有些压根就不相信爱情。对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她们都要字斟句酌,生怕错过了背后的含义。

      真正独立、坚强、自信的孩子,都是在爱与呵护中成长的。

      这种爱,绝不应该是深深地克制,板起一副面孔,硬起一副心肠,对孩子的伤装作视而不见,让他们以为“爸爸从来都不爱我”,然后才能炼成铁甲钢拳,与全世界对抗。

      而是告诉他,这个世界,永远有人爱你,支持你,给你一往无前的勇气,你大胆地向前走,选择你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爱,在全世界的语境下,都是通用的。

      【摔跤吧!爸爸】很励志,很感人,但是求求你,别把它当育儿经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