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心态对了味就对了
人的一生,又往往是在自我矛盾的挣扎中度过的。轻易失去与丢掉的,大都是日后最想珍惜和拥有的,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从起点到终点,一个大大的圆,茶水淡到极限只会回到最初用来泡茶的水,给世人展示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世间轮回,无论第几壶,终归逃不过一个“淡”字,相同的水泡相同的茶,不同的人会喝出不同的味道,何必计较太多。
心态对了味就对了,人做对了事自然也就对了,我们何尝不知道,一直缅怀过去是误了自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改变,那些忧伤的情绪早已刻在了骨子里,这一生都无法摆脱,即使知道已经没有多少年华可以蹉跎,也还是不愿意去释放自己,毕竟早已习惯了自己给自己拷上的枷锁,如果给你一把钥匙你会选择释放自己吗,茶道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相传神农氏在某天带着妻儿爬山,忽有一片树叶飘至眼前,神农拿起品尝,觉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一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茶)而解之。”虽然是传说,并无可考,但也反映了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不知何时有了喝茶的习惯,现在一天不喝茶,就好像少了什么,浑身不自在,早年习惯于花茶、绿茶之类的,现在像铁观音、普洱之类的发酵类茶,也很喜欢,这么多年饮茶的习惯,让我懂得了一件事,就是人生如茶,也许有的朋友不理解,我就来说个比方,不同年龄阶段就好比是不同的茶。20岁之前,就像明前的绿茶,虽然味道比较清淡,叶底很嫩不耐泡,但是后味回甘,清心明目,足以养人,就像这时期的年轻人一样,虽然在处理事情上显得十分稚嫩,但是就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让人感觉到一种很强的生命力。
20~30岁,就像是清明以后的绿茶,同是绿茶,但是味道略苦,比较耐泡,象征着这十年的经历,当初的身心更加成熟;30~40岁,就像经常喝的花茶,虽然当初的茶坯和绿茶是一样的,但是经过茉莉花的处理以及更多工艺的加工,入口两颊回香,就像这个年龄段一样,透着内涵和成熟的美;40~60岁,就同国饮铁观音一样,铁观音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经过杀青、揉捻,发酵等几十道工序,泡的时候必须是沸水,出水时间一段要短,入口水顺而兰香细细,香气久久散之不去,此茶非常之耐泡,七泡而有余香,就如同这个年龄一样,看清世态冷暖、饱尝人间沧桑;60岁以后就像是陈年的普洱,一块茶饼,要经过几百人的处理,再经过时间的经历,才能到喝茶人的手中,普洱茶不香,但暗红的汤色、浓浓的韵味,加之可以养胃驱寒,如同这时候的老人一样,安详、宁静、虽不多言什么,但是脸上的皱纹、手中的拐杖,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世态炎凉。
其实就算是最简单的绿茶,也要经过十几乃至二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茶,然后经过长途的运输,在杯子里与水溶为一体,慢慢的走完茶的一生,就连喝剩下的茶茉,都是有价值的,人亦如此几经沉浮方为茶,几经磨难才成人,人当如茶,在我市有间小茶舍,店主是外乡人,十多年定居眉山,学习茶道已有10余年。在他的小店里,满满摆放着全国各地的茶叶,正中有张大桌,放着全套的茶具,但凡有人来店里逛逛,他总爱沏上一壶热茶与人共饮,并聊上一会儿,此谓“以茶会友”。“眉山是个好地方,我久慕东坡先生大名,也就在这儿定居下来了。”店主说。
店主接触茶道,源于一个偶然。小时候,店主是个不怎么听话的孩子,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后经哥哥介绍,到北京和茶馆打打小工。起初他很反对,毕竟淘气惯了,对于静雅的环境挺不适应,“不就是喝茶嘛,搞得那么正经”他这样想到。但日子久了,店主发现茶道并非如此简单。茶道,并非单纯的沏茶喝茶,它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其悠然、典雅的冲饮过程,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茶文化自古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有深刻的渊源,并素有“茶禅一味”之说。人们在品茶过程中,静心、平气,和颜悦色,倾吐肺腑之言,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出入茶馆的多有文人墨客及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店主为他们沏茶,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逐渐从一个毛躁的孩子变得沉得住气了,能静下心来品味茶道独有的韵味。
三年学艺,略有小成,最重要的是自己天性中的一些浮躁的成分被茶给“冲洗”掉了。“茶道极大地改变了我。”店主说。悄然流逝的时间,渐渐增长的年轮,已将我打造成心怀温良的成熟人。青春失尽的自己,早就不属于春天的花朵。就连岁月遗留的一点残艳,也在须臾之间盖上那枚青葱邮戳,连同香影一并寄给了逝水流年。这天上人间的生灵,任谁也阻挡不了时间的拷问以及自然形成的规律。但我此时想换个角度思考,想我也曾像春天里的一朵花儿,那般纯真烂漫地盛开过,其实让自己接受当下“无花”这个结果,似乎也未尝不可。无论是曾经娇艳的我,还是现如今安之若素的我,都会感恩每一季春暖花开时美丽的驻留,会铭记每一次花落后的不舍与守候。
花开是一首永不厌读的隽美诗篇,花落亦是一曲唱不倦生命轮回的挽歌。花开花落,有失有得。红尘万千得失,皆是生态本色。自然如此,人也如同是。余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只想做个在春天里种花养花护花赏花的人,并自愿拿出所有的真诚和温柔,静待花开花落。
眉山喝茶的地方不少,但品茶的地方不多,称得上“茶道”的寥寥无几。茶在许多时候仅仅作为牌桌上一道解渴之物。其实在一些大城市里,茶道之风早已盛行多时,选一间安静的小屋,沏上一壶热茶,伴着茶叶的清香,或静坐或言谈,平心静气,享受优雅恬静的氛围,洗去一天的焦虑与烦恼,何尝不是件美事,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也多了起来,近两年来店主的茶舍里客人也渐渐增加,人们来此或品茶,或听店主讲解茶文化,朋友们送他一个绰号“眉州茶人”,店主欣然笑纳。东坡先生是品茶的高手,而眉州大地上不应缺少茶道之风,店主说:“希望凭一己之薄力,让茶文化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