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记者 毛春燕 李弘)日前,我省要求各地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防止脱贫户返贫。为此,内江市东兴区积极总结扶贫工作经验,根据脱贫攻坚实际,探索出了“123”工作法,并予以全面推广。 据悉,“123”工作法包括长时间访贫、常行动扶贫、廉管制脱贫,其核心主旨就是“经常性”。 访贫行动“123”。结合干部包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大力开展乡镇驻村工作组每周定时走村入户访贫1次,帮扶单位每月走村入户访贫2次,区级帮扶领导每月到村3次,让帮扶干部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扶贫行动“123”。要求帮扶干部经常行动,通过行动取得扶贫成效。一是宣讲中央、省、市、区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文件精神,让贫困群众知政策、信政府、动起来、会感恩。二是亲自动手打扫卫生,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习惯,养成好习惯;了解贫困群众所需、所求,掌握群众贫困根源,精准帮扶。三是教会贫困群众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让群众会理财、算收入,教会群众转变思维,想发展、知种养、懂市场。 廉管制脱贫“123”。以廉洁净化扶贫,以管理推进扶贫,以制度把控扶贫。一是所有开展扶贫工作的工作人员,无论级别高低,在开展扶贫工作中,生活自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干预扶贫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二是管理扶贫攻坚痕迹台账和资料,确保一户一册,一册一套,全方位掌握贫困户的所有资料。管理扶贫帮扶力量,层层压实责任,落实扶贫任务,避免“庸懒散浮拖”的现象在扶贫工作中出现,坚决杜绝出工不出力现象。三是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每一位扶贫工作者的“德、能、勤、纪”等方面,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村、镇、帮扶单位、区级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巡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必须健全严格的退出机制,确保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据了解,2016年东兴区完成1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9%,4593名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东兴区还将实现黄泥村等21个贫困村退出、5293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