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大省,巴蜀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承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力的举措,迈开建设文化强省的稳健步伐,凝聚起治蜀兴川的强大精神力量。(2017年05月21日四川日报)
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站在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阐明了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引领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四川具有丰厚博大的历史人文资源,孕育着独具一格的巴蜀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一直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带领全省上下砥砺奋进,大力实施文化兴川战略,将文化建设放在治蜀兴川的大方略中来思考,来部署,来落细落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承巴蜀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四川转型发展,并由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不仅不能缺失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内容,更要以文化建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
巴蜀文化底蕴浓厚,是四川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同时,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传承使四川的人文风貌既有独特性又有融汇性,呈现出多彩又奇异的文化特色。未来五年,四川正值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四川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厚植文化发展优势,提升四川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增强四川的文化事业推动力,扩大四川的文化思想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决胜全面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正因为此,笔者建议,要坚持创新发展,以思想创新为先导,用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全省干部群众,以省委省政府治蜀兴川的重大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推动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建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模式,凝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协调发展,始终把文化事业的社会价值置于首位,不断推动文化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把公共文化工程项目与重大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协调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绿水青山,在文化建设各环节必须遵循生态原则,让绿色生态深入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文化交流合作提供的良好机遇,促进文化融合和繁荣,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要坚持共享发展,倾力开展文化惠民,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全方位推动文化走出去,同步提升与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让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发掘四川的文化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巴蜀儿女的共同期望,这点毋庸置疑的。作为每一名巴蜀儿女,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力的举措,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建设文化强省的全过程,传承巴蜀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推进四川向着文化小康的彼岸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