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边,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0月10日,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处副处长刘全向记者讲述了红军入川前后的故事。在同四川军阀的“围剿”进行英勇斗争的同时,红军保卫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抢占巴中通江北面与陕西交界的两河口。12月2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至泥溪场,在泥溪建立了入川后第一个县一级工农革命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
当时,军阀田颂尧同刘文辉正在成都进行巷战,后方空虚,红军于苦草坝决定兵分三路,夺取通(江)南(江)巴(中)。12月25日,红军12师先头部队出敌不意,首先攻占通江县城,守敌两个营及当地团防大部被歼,红军乘胜追击,控制了通江的大部地区。随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军委机关进驻通江。“红军首次进入通江,在这座偏僻山城激起了巨大反响。”刘全介绍,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的红军军纪严明,态度和蔼,秋毫不犯。先头部队入城,怕惊扰百姓,晚上都露宿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屡遭军阀部队蹂躏的川北群众从未见过这样好的部队,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聚拢到街头路边,打着小旗子,端茶送水,欢迎红军。红四方面军的官兵来自鄂豫皖,许多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人说成是“鄂尔款”。从此,“鄂尔款”一词便流传开来,成了当地老乡尊称红军的代名词。
之后,红军化解田颂尧的反扑,兵分几路,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分别占领了通江、巴中、南江,并建立中共川陕省委委员会和川陕苏维埃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