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到了传统的端午节,要是去年,还能听到乡间一些舞龙的锣鼓声,虽然近年来这锣鼓声愈发变得稀疏、几近断绝,但有时候还隐隐约约听到了一点儿久违的锣鼓声。今年乡下舞龙的敲锣打鼓声未曾入耳,估计也听不来了,我的内心深处难免泛起了那片对于这个传统佳节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每到了农历的五月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天还朦朦亮,还在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了远处传来舞龙队伍敲锣打鼓密集的声音:咚咚 咚咚 咚!锵咚 锵咚 锵咚 锵!村里的、邻村的好多支舞龙的队伍活跃了起来。舞龙的意义,就在于端午节前几天为每家每户祈求(送上)风调雨顺、合家幸福安康。只要在家里的大门口等着,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的家庭,不同的舞龙队伍就会依序到来,舞龙鼎盛的时期,每天会有十多支队伍来到了家门,为您祝福。母亲一边忙着把我叫醒:“快起来睇人舞龙。”,一边忙着把艾草插在家门口两边的香筒上。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打着吹欠起来地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看着母亲忙里忙外,期待着舞龙的队伍早些到来。 舞龙的锣鼓声声,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是乡下人过端午节的幸福奏鸣曲,动听期盼,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憧憬。那用蛤蝼肥肉五香粉和蕉叶包的古粽籺的清香……那个着着长衫、戴着弥勒佛笑容面具的领舞者,手里拿着一把破扇子,在领着舞龙的队伍前进的时,有节奏使劲的左右一摇一曳、屁股也一左一右的扭动,逗得观看的人群哈哈大笑,如果碰上了哪户人家门前有龙翻跟斗,因为有高难动作,要求舞龙者讲究配合,要一气呵成连续三个跟斗,围观的人就更多了,都成了永恒的印象。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洗“龙舟水”了。端午节这一天,母亲用蒿草、艾叶熬煮的“龙舟水”充满了草药的芳香,乡下人认为这是消灾和专治疥癣等皮肤病的良药,端午节的正午,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像做功课一样,必洗无疑,每家还未有到穿裤子年纪的小孩光溜溜地站着这个盛满“龙舟水”的大木桶里,一边嬉戏一边任凭妈妈滔水从头淋到脚,有的小孩子母亲口中还念念有词(相当于祈福),以祈求自家小孩清吉、长命百岁。乡下人这种洗“龙舟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只有部分家庭的妈妈还虔诚地传承着洗“龙舟水”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