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馆有一个常客 酒馆没了打酒嗝的
平涵路上白衣码头那儿,有一家拉面馆,一年四季生意都好,停车吃碗拉面,赶场过了晌午饭点,也吃一碗拉面。这都是见惯不惊的,可是,近年来每逢下午6点过、甚至7点多,那儿坐着一个中年人,就是靠一碗拉面,若店里没了拉面,就是“来一桶”加两颗卤鸡蛋,这样对付饥肠辘辘的腹腔意见。小伙子中等个子,脸堂有点黑,平时话不多,只有在与村民讨论某家几个劳力、几个在外、几个在家干啥子,家里有哪些自己的产业时,他就总是刨根究底,滔滔不绝地给人说个没完没了。村民也感觉他没得一点“城里人”的做派,倒像是自己的亲戚!
心热、实诚、亲近人、有点子的“亲戚”,村干部留他吃“便饭”,他总是说:“不必了,你们辛苦一些帮村民根据各家的实际,快速脱贫致富了,到那时我才来院坝里与大家吃一次坝坝宴!”
年岁大的村民,以为是政府派来的农业技术员,村干部却笑笑说:“他是镇党委书记……”后来,人们发觉一个身边的小变化——
几年前镇上那些小酒馆,几乎都是本村村干研究工作的据点,一般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都可听到村干们在酒馆里,把酒论村务,6点左右,就见打着酒饱嗝的人,陆陆续续走出来,夹着小皮夹子,一路趔趄一路酒嗝消逝在夕阳拉长是影子里。
记忆提醒大家:这几年这道“风景线” 一下没了踪影。人都到哪儿去了?君不见那花椒地里、莲藕基地上、药材基地上有他们的身影,那村落院户的庭院经济点,也有他们的身影……
变化于无声,变得越来越有一股亲人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