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所注撰的著名《廿一史弹词注》(附明纪弹词一卷)史上曾称《廿二史弹词注》,在他逝世十九年后,由儿子仲黄公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出刊传世,这就是最早的“视履堂版”俗称“视履堂刻本”。
《廿一史彈詞注》十卷,清代張三異增訂,張仲璜注,附明紀彈詞注一卷。前有康熙甲寅年(1674)張三異自序,謂“秀水諸公什襲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負作者苦心。”,“爰命璜兒一一詳為注釋,務使事實可稽,義蘊昭晰,曆寒暑,數易稿而書始成。----時在西冷客舍。”故後來的書目著錄多標三異補《明紀彈詞》,張仲璜注釋。其實,注釋當主要為張三異所從事,不僅純粹補作《明紀彈詞》也。《明紀彈詞》自序中即明言:“余與璜兒既為先生注其已著之詞---”云云。又康熙庚寅年(1710)仲璜序謂:“余於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諸剞劂。有謂篋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 故此書在張三異於康熙甲寅(1674年)作序三十七年後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方刊行於世,而此時,張三異已過世十九年。此即為視履堂本。其間仲璜數易其稿,仲璜自己也已是“今自顧鬚髮霜盈,桑榆影逼” ,“解組歸裏,檢閱刊行。江漢人士,珍賞同心,購求者如布帛菽粟焉”。視履堂本為張三異增訂本首次刊印,刊印時間為康熙四十九年,許多書目及圖書館把乾隆五十一年(1786)資善堂本也標明視履堂版,顯誤。
其後,三異孫坦麟于雍正五年(1727)奉使兩淮,以家刻本重梓於揚州,即樹玉堂本。有三異孫張坦麟跋。此本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最為通行,國內多家圖書館藏存。
此書在乾隆年間曾遭查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初一日,雲貴總督李侍堯奏繳的二十五種禁書中即有:“楊慎著彈詞、張三異續彈詞”兩種。但奇怪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漢陽張氏資善堂刻本,半葉11行,行21字,單魚尾,白口。其版式正與雍正五年本同,當為在雍正版基礎上又增加序言,重新刷印而已。這也說明,至乾隆末期,禁書已經稍有鬆動,在雲貴所禁之書,在湖廣即有重新刷印的情況。
張三異注本,案其凡例有云:“維楊董昭侯舊有刻本,桐川陳上儀、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訂正,重鐫行世。”前冠天啟宋鳳翔舊序。知其所出,上溯天啟舊本,下采崇禎改本。後附有三異《明紀彈詞》。據查書目,張三異、張仲璜父子注釋的稿本,尚存有三卷於上海圖書館,為南北朝一卷、隋唐一卷、後五代一卷。
張三異,字魯如,號禹木,漢陽人。順治己醜進士。曆官延長知縣、南陽府丞、紹興知府等官。著有《來青園集》,修有康熙十二年《紹興府志》等。三異為官多惠政,現南陽“醫聖祠”之“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碑即為三異順治十三年(1639年)所立。《清史稿·列傳·卷二九六列女二》尚有三異保全烈女的故事,據稱在河南南陽一帶,流傳甚為廣泛。故內鄉名宦祠,尚祭祀有歷代清官名吏如元好問,南陽府同知張三異等。张三异是汉阳三甲张氏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清白忠厚、乐善好施,是他行动的准则。顺治五年秋闱中举,六年获进士出身。在陕西延长知县、河南南阳府丞、浙江绍兴知府任上,因赈济救灾、片言断案、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列为三地名宦,回乡后努力著书施教、热心帮助宗亲、极力家乡建设,又列为乡贤。他的三位儿子和子孙均有令名。(史料上都有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