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这是艺术界对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作品《父亲》的评价。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油画《父亲》的原型是巴中市平昌县 驷马镇双城村的邓开选老人。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上世纪60年底末,为深入生活,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的罗中立与两个同学一起,由重庆出发风餐露宿,步行一个多月终于来到大巴山。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巴中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城市的学生围在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花甲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邓家人纯朴、勤劳,有一个儿子叫邓大军。罗中立每天与邓大军形影不离,清晨一起出工,挖土、犁地、上山拾粪、捡柴。中午有时回来喝碗玉米糊,有时就在山上就着泉水啃两个冷红薯。晚上,他与邓家人围坐在灶火前,一边学着编篾货,一边听老人讲述大巴山中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事情。
罗中立被平凡、质朴的巴中农村生活深深吸引。他一有空就写日记,这不是一般的日记,而是用铅笔写下的一大本富有大巴山农家生活气息的绘画日记。其间有包罗万象的农事劳动场景,有无所不有的农家生活小事。
1980年,已是四川美术学院大二学生的罗中立在创作中陷入了犹豫之中,他拿不定该去哪获取创作上的灵感。苦苦思索后,他想起了大巴山中曾与他朝夕相处的邓家人。
这年的整个夏天,罗中立几乎都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学生宿舍里度过。当年11月,油画《父亲》创作完成。当它在四川省青年美展上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时,立即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伫立画前,人们仿佛能感觉到晒谷场上迎面扑来的热浪,嗅到老农身上的烟叶味和谷糠的气息,甚至还能听到老农在喝了一大口茶水后发出的低沉而缓慢的喘息声。
有人评价,油画《父亲》,感动了不止一代人。这幅画,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代表着中国美术走向了写实的艺术高峰,内容上也开始更多关注民生与时代的发展。
罗中立说,是大巴山农村火热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开始了不停息的创作。作品犹如大巴山上催春的鲜花一朵接一朵。1981年,他先后完成了《岁月》、《春蚕》、《年终》、《新月》等一系列以大巴山农村生活为题材和背景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