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超长、高压、富水岩溶断层”,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即使看过许多隧道建设的记者也没想到,隧道里的水会“多到能行船”。 站在隧道口,记者换上了雨靴,流到洞口的水形成了一方水洼,已经有10公分左右。走入隧道,水流哗哗之声格外清晰,地面的水流得又快又急,有如夏日雨后的河流。不多时,记者一行雨靴里已灌满了水,再加上头顶也不断有水柱滴下,一会儿就全身湿透。 走到隧道正在开挖的掌子面,尽管一路“水中跋涉”,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记者们吃了一惊。如人腰粗的几股水流从施工口不断喷涌而出,施工异常艰难。“不知是不是遇上了暗河,但是地质太复杂,怎么都找不到水源从那儿来。现在一天光这个掌子面水流就达到6万方,我们预计接下来还会越来越大。”姜栋说。 这样的场景,隧道开挖以来已多次出现。 2013年9月24号,隧道出口平导反坡段。早上4点半,姜栋接到现场工人的电话:掌子面大涌水。早上6点多,姜栋和同事们只能划着皮划艇进洞察看险情,6米高的拱顶被淹到只剩1米,伸手就能碰到。就这一两个小时的功夫,水已经漫到7、8百米开外。 “一小时仅一股水涌水就达到1500方,一天下来涌水近6万方。抽水泵的速度赶不上,只好撤到更远的地方换更大的水泵。水位一降就码沙袋继续抽。”项目书记张斌说。 6万方,相当于3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9年来,隧道累计涌水量达到1亿4千万方,相当于10个西湖。 “水深”更兼“火热”—— (图为施工人员把手放到冰块上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