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时间,他从一个机关工作人员,成为农村业务的行家里手、农民群众眼中的“大兄弟”、贴心人;一年多时间,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条乡野阡陌。他就是安岳县朝阳乡红门村“第一书记”李贤波。
相信每一个第一书记都是一本书,每个第一书记背后都写满着故事。而红门村第一书记李贤波的工作日志上,满满当当记载着助力红门村脱贫攻坚的动人篇章。
2015年9月11日,对于来自安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李贤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有着特殊的任务,特殊的身份,特殊的使命。这一天,他被选派到安岳县朝阳乡红门村担任“第一书记”,与这里的村干部一道,助力红门村打赢这场限期脱贫攻坚战,帮助79户建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扎根泥土做“村民” “真诚”换得春风来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李贤波“压力山大”。他深知,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
走出机关,沉到基层,既派之则安之。然而,上任初期,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这些干部多半都是光打雷不下雨哦!”“走下过场,能做啥子事哦……”面对种种质疑,李贤波并没有泄气,而是调整心态,快速转变角色,扎根泥土做“村民”。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如今回到农村,是要做实事的,要对得起老百姓。”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群众对干部的殷切期望和期盼,更加深知,作为“第一书记”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进入“角色”后,红门村田间地头、邻里乡间总有李贤波的身影,蹲山头、下田间、串家门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一个月时间里,在荆棘满布、困难重重的“深沟壁垒”中,他连续作战徒步走遍村里79户贫困户,调研摸准实情,倾听群众心声,共商发展大计。
“同老百姓打交道,不在夸夸其谈的高谈阔论,更在细致入微的躬身做事,真正管用的是对人真诚、做事用心。”与群众的一次次心灵沟通,都成为了推动工作的“润滑剂”,一次次诉求倾听,都成为了化解矛盾的”助推器“,久而久之,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化为动力、变成现实。
2015年10月,红门村贫困户潘素琼多年未解决城镇医保问题,李贤波在了解情况后,亲自到县医保局“登门拜访”、协商研究,存在半年之久的问题不到半个月就顺利解决了,对此,群众赞不绝口。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为红门村群众协调解决类似大大小小的事情数不胜数,争取雪中送炭的惠民资金50余万元,深得众人信赖。终于,“真诚”换得了春风来,村民从最初的冷眼相待变成了一声声嘘寒问暖。李贤波告诉记者,有一次晚上加班后,驱车返回乡上,途中被一老大爷拦了下来。“本以为是他需要帮助,结果他说了一句话,至今为止我都记忆犹新。”“李书记,开车慢点,路上注意安全!”就这么一句朴实简单的话语,让李贤波惊喜万分,无比感动,于他而言,这种简单的关怀就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更是一份信任。
“四处化缘”求资金 基础设施大“整形”
红门村犹如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村里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致富渠道,加上村里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可以说是典型的“三无一老”村。
“到村上后,感觉太落后了,30多年以来,没一条通村公路”。扶贫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大“整形”,村容村貌没改观,何谈脱贫致富?因此,李贤波拿出实招攻坚基础建设这块“硬骨头”。
红门村不仅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更落后,对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这一难题,李贤波多次走访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进行交流,通过开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来彻底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
“全村1.5公里通村公路,按路面3.5米的要求,修路需要资金近70万元,上级政策公路每公里只补助25万元,资金缺口差近30万元。”对于本来就贫困的红门村村民来说,这犹如一个天文数字。“修路,人均需要2000元以上,大多数村民就不愿意集资。”但李贤波并没有放弃,他多次拜访帮扶部门,争取项目,求助资金,“四处化缘”。终于,通过协调后,争取到了修路资金,村民人均集资则100元不到,顺利完成了1.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还规划建设了2.4公里社道。
他用实际行动感化群众、凝聚力量,与村组干部群众共同铺就了一条“红门“幸福之路。村民们纷纷为这位踏实做事、一心为民的好书记点赞。
当前,在李贤波的带领下,红门村除了新建道路3.9公里,还建成山坪塘6口、蓄水池30口和水井80口,“行路难、饮水难”的两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危房改造及卫生室、广播室、文化室、便民服务室等在全县率先建成。
谋划产业开良方 因地制宜施妙计
扶贫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单纯通过送钱、送物等方式给予帮助,这种输血式的帮扶措施很难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托底的方式或许能够让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实现了脱贫。为把帮扶措施落到深处,李贤波决心俯下身子把贫困户从底下拉上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结合红门村实际,李贤波创新推进“42”工作法,分门别类制定帮扶措施到户到人。他告诉记者,针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则立足红门村原有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确保到2018年红门村有两个以上的特色支柱产业,每个贫困户有一个致富产业,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分到“一杯羹”。围绕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通过“结穷亲”一对一帮扶,采取引导成功人士定向帮扶、搭建爱心平台等方式,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贫困病人看得起病……
此外,他还提出了走“产业兴村、特色立村”的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脱贫之路,以安岳柠檬特色产业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小家禽、桔壳、杂柑、粮油、水产养殖等符合红门村实际的优势产业,为全村79户、159名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既给红门村长足发展绘就美好蓝图,又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吃下“定心丸”。
目前,红门村连片规模发展的220亩柠檬产业已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优势特色产业的竞相发展,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红门村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变化。2016年全村79户159人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收入节节攀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挥洒着真情和汗水走上脱贫路、浇筑脱贫梦,为朝阳乡红门村贫困群众开良方、施妙计,矢志不渝坚守脱贫攻坚主阵地。
走街巷、到地头、察民情、听民声。李贤波从机关干部变成村里的第一书记,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从村民冷眼相待到衷心拥护,他用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广泛赞誉,为村民铺就了一条奔向小康的幸福路,红门村这个偏僻落后的乡村正在李贤波的引领下慢慢蜕变。
正如他所言,开启这条脱贫奔康幸福路的密码正是“真沉”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