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江堰工作、生活已三十年有余,在灵岩山下也居住了有近十年,虽然曾经到灵岩寺游览了两次,也曾在灵岩山开会三天,住宿两夜,但对灵岩山知之甚少,基本上是模糊的,隔膜的。所以,在听到王国平先生的《灵岩山传》出版面世时,心中若是欣喜,必欲先睹为快。想到的是:既能得到文化的享受,也填补了知识的空缺。但由于信息不畅,在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时已经错过了签名售书的时间,幸得群中朋友的指点,终于购得此书。幸甚幸甚! 得书后,花了两天时间,先匆匆地通读了一遍,一则先睹为快,二则以解书渴。第一天即读完了半册,那细致深情的描写,那详实丰富的史料,就让我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深深地感到受益匪浅,既加深了对灵岩山的了解,又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应该说,如果不是对灵岩山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不是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给予了去粗取精的淘洗,是写不出灵岩山所代表的本土文化和历史渊源的,是不能把灵岩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的。而这本书,无论在感情上,在写作上都是对此集大成者,相信看过此书的人都会有此感受吧。这一点,也应当说对都江堰本地文化、风物风情、旅游建设、城市发展都是功德一件,相信会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和得到人们的认可的。某虽不才,但也将书中引用的诗改写几个字,作为阅读此书后的感触吧:“观景何必到青城,一览《灵岩》便有情。未曾开卷先一笑,满篇尽是读书声”。 不过,弟二天读书的时候,脑子里不知怎么的就产生了不应该有的看法,确实不恭敬得紧。我认为,本书在内容的编排、取舍上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地方,虽然“暇不掩瑜”,但没有总比有的好。试举一例: 在书中,有一个大章十一篇文章讲“佛法”,当然对当前的拯救世道人心、宣传真善美是大有好处的。但我等凡夫俗子已经深陷红尘,要达到如此真空了悟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我们是离不开的。我相信读此书的大多数人是与我一样的愚顽不明,不但理解不了,连听也听不懂。我本想能出个奇迹,乌鸦变凤凰,所以反复读了几遍,但依然是一头雾水,这正应了那么一句话“朽木不可雕,儒子不可教也”。 在书中,与灵岩山有关的名人大师有好几十位,除了袁焕仙、南怀瑾、李登源三位与灵岩山关系密切、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外,我们对其它人的家庭出生、成长历程、等身著作、一生成就等方面就不用知晓得太详细,只要对他们在灵岩山上的所作所为有个大体了解就行了。除三位外,我们大可以学苏东坡先生在《戒子书》中所说的“读书不求甚解”可也。比如,写“灵岩书院”教授张圣奘的文字有八百来个,其中家庭出生、成长历程、等身著作、一生成就就占了大半的篇幅,谈到教学的不足一百五十字。再如,《名门唐家》中写唐君毅的文字也是这样,另外还花了近两百字介绍他的母亲,内容除了她的出生地、在何处读书写作和现存遗作外,就没有其它与灵岩山有关的内容了。再如朱自清,写朱自清的文字超过了七百字,而写他在灵岩山讲学的内容不到二百五十字,其它的都是对他经历、成就的介绍。其实,朱自清在中国的文化界名声是如雷贯耳,如想知晓,在网页上轻易地就可查到,本不用作这样的介绍的。书中所说到的其它人的也基本如此,就不一一例举了。这其实是大可不必的,不但对本书的内容帮助不大,还增加了读书人的负担。 本人虽无长处可言,但说的话是句句属实的,虽然不免偏颇,但决无捣乱之意。此文如能有所脾益,虽万分之一也不胜荣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