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穹窿地貌总面积约902平方公里,其中威远县境内有640余平方公里,其地貌发育典型、景观奇特,有第七大旅游地质奇观之称。
威远穹隆地貌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多方山台地、溪流峡谷,森林植被丰富,其峡谷云雾景观堪称川南一绝,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一、规模巨大,布局奇特。
威远穹窿面积640余平方公里,占荣县、资中、威远三县穹窿总面积的71%,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0%以上,涵盖了全县20个镇中的12个镇,可游面积上百平方公里,占据了威远县域三分之二,比周边的碧峰峡、九寨沟、四面山的可游面积、环境容量大得多,为全国罕见,四川唯一。
威远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境内300多座险绝婀娜的穹窿方山,岩石裸露,边陲壁绝,顶平地沃,似一座座天然城郭;迷宫般的山势围绕俩母山,排成神秘莫测的乾坤八卦阵;
90余个大小方山古砦(其中山顶面积1000亩以上且保持原貌状态,实体完整的有40余个)依山而建,规模堪称“华夏第一古砦群”;
60余条沟宽50—100米、沟深100—300米、宽深比为1:3的峡谷坑道,纵横交错,与星罗棋布的40余座高峡湖泊,如星云逆转形成天然的太极八卦图;
秀美山川(郭大庆/摄)
60余万亩青秀葱郁的各类林木密布,生物种类达5000多种,是四川盆地底部生物链保存完整、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童话世界。
加上道教文化熏染,康养气氛浓厚。穹窿区域最高海拔902米,这种相对高度,很适合爬山、徒步等户外康体旅游活动。
二、热盆凉岛,气候宜人。
威远穹窿属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偏少等特点,年均气温18℃,7—8月平均气温27.2℃,夏季白天最高气温不超过35℃,夜间最高气温不超过26℃,尤其是西北穹窿低山区夏季凉爽,比成都、重庆及周围城市低4—6℃,冬季最冷月份平均气温7.9℃,无霜期328天,气候舒适,四季可游,加之生态植被繁茂,被称为“红盆中之绿岛,热盆中之凉台”。
天然氧吧慈姑塘 余远文摄
区内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在45—70%,远小于空气湿度相对饱和的青城山、瓦屋山等;负氧离子含量达5万个每立方厘米,远高于周围同类地区,是游客避暑、养生,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户外运动的绝佳选择。
三、资源类型丰富,品级较高。
以穹窿地貌为基础,威远境内山峦起伏、奇峰异石、沟谷纵横、森林浓郁、山水环绕。
俩母山、老君山、香炉山等形态奇特,风韵别致,声名远播;
长沙湖、葫芦湖、船石湖峡湖相嵌,水天相连,浩淼烟波,似穿行在古人的诗行中,勾画出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蜀中第一湖光山色;
石板河七公里长的一块亘石板河床上,漫人脚背的清泉在峡谷间欢快的流淌,演绎着动人心弦的旋律,被誉为“中国最长的石板河”;
慈菇塘、白牛砦……林海涛声,天然氧吧,似世外桃源、人间天堂,这里是“川中唯一的亚热带原始次生林” ;
盘家沟、黑凼子、银厂沟静谷幽峡,山涧溪流,奇峰怪石点缀其间,山水相依的动人画面足以让文人骚客挥毫泼墨;
穹窿沟谷烟云如梦似幻,雾漫沟谷间,山巅出露在云雾之上,红日初升,宛若人间仙境,骑龙坳被摄友誉为“中国最美云雾之乡”。
穹窿灵山秀水,孕育了厚重的人文文化。从神仙沟僚人聚落遗址到穹窿古砦群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的文化,依托穹窿险要地势,铸造了威远“华夏第一古砦群”;
从诸葛亮炼铁文明到三威工业的繁荣,依托穹窿地表下蕴藏的矿产资源,成就了威远四川近代工业典范基地的重要地位;依托穹窿地表肥沃的土地,成就了威远“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名;
从声震川南的唐代佛尔岩站姿接迎佛到记忆抗战声音的静宁寺,再到优美谐趣的牛灯舞、穿云裂雾的石坪山歌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威远穹窿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穹窿地貌景观被评为五级旅游资源,慈菇塘森林公园、穹窿古砦群、工业旅游资源、穹窿水景等被评为四级旅游资源,穹窿沟谷等被评为三级旅游资源。
四、资源优势突出,空间组合极好。
威远生态旅游资源规模较大、密度较高、资源等级较高,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了南北各异的资源特色。
南部以浅丘为主,形成以静宁寺和牛头山为节点的南部乡村旅游环线;北部依托穹窿地貌,形成以深丘、沟壑、湖泊、凸峰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及穹窿古砦等人文旅游资源。
静宁寺
多样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南北各异的资源特色,为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线路提供了保障。
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开展观光、科考、探险、登山、养生、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也可以自由选择一日游、两日游、多日游等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徒游洗肺(余远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