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遗址说春秋!
走过了嘉陵第一桑梓 看过了古香古色的周子古镇 也感受过了充满红色气息的龙角山 蓬安在大家的心中 想必已经是另一种风采和感受了 今儿要带大家去的地方 与一位当地历史名人有关 那就是司马相如 所以今儿我们便来到了 故城遗址说春秋 相如故里走一遭的 相如故城
相如故城 位于南充市蓬安县锦屏镇 后枕玉环山 前有嘉陵江由西北至东而西南怀抱 相传相如故城 从公元697年名为相如县治所 公元1278年名为蓬州治所 公元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县 直到1957年12月15日 将县治地移周口止 作为州县治所共1261年 前方高能,敲黑板,划重点啦 相如故城的历史小故事,你知道吗? 相传,秦灭巴蜀后,司马相如父辈从中原迁徙到这里。见群山环绕,树木葱茏,江水清澈,风水宜人,是个宜人耕读的处所,便留居在此垦荒种地。日积月累,终成农耕富户。公元前170年,司马相如在这里诞生,少儿时期在这里度过,发蒙读书时随父母迁往成都。
公元前143—141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返回故乡,造福百姓,重修故宅。据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司马相如故宅有相如坪,相如别业在此。”梁武帝设置相如县时,其侄儿萧撝首任县令,并再次重修相如故宅。 来到蓬安,相如故城一定会是个好去处~~~~~ 这是为神马呢 因为…… 你不得不知的三大原因 历史的长流追溯
这里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故里,颜真卿、周敦颐、苏东坡、姚莹等,也在此留下了他们的政绩和足迹。据《蓬安县志》记载,相如故城城郭,周长2610米,从明至清乾隆年间,先后经5次修葺,最终石砌城墙高4米,宽3米。城内遍植黄桷树和银杏树,有诗赞曰:“城墙半围青障处,人家多在绿荫中”。千年古城,唯有残存至今的参天古树诉说着昔日的卓越风姿。
今日的相如故城,虽不见当年高大的城墙,但古城骨架尚存。踏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进入古城,主街北门至西门全场1180米的古街道两边各种商铺林立,小贩云集,来往人群熙熙攘攘。东西连接新东街、老东街的沿街建筑除人为改变为现代形式建筑外;保留下的建筑,均为一至二层明清穿斗式木结构形式,建筑外观较好。 因为 沧桑的岁月记录
故城内现存历史建筑众多,现存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总量约有12500余平方米。城内有两条重要历史轴线,一条为由故城中部古县衙遗址所在向南北两端拓展的官方轴线;另一条为靠近城东嘉陵江一侧、沿古城墙走向的民间轴线。
如今官方轴线虽被蓬安监狱的高大院墙阻断,但也正是因为监狱围墙的存在,使得位于监狱内的文庙、武庙、相如故宅、玉环书院、城隍庙等重要历史建筑本身得以完好的保存。监狱内还保留了蓬安古县衙遗址,更可贵的是县衙门前、分列两侧的6棵黄桷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参天的古树与县衙遗址、文明(南)门遗址共同标示了城内古县衙至文明门的官方轴线。
民间轴线由“北街-新东街-老东街-正东街-正南街-内西街-西街”共同组成,两侧分布众多传统民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蓬安百姓重要的生活场所。轴线所在传统街巷狭窄,两侧民居低矮,古树较多,整体上保存了蓬安故城的历史原貌。 因为 城池的文化守护 历史的渊源造就了如今的相如故城,而相如故城的存在又为曾经的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解。故城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清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采用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手法,大多殿内的正梁上均施有精美的彩绘图案,它为研究清代蓬安的宗教建筑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2006年蓬安故城古建筑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相如故城的保护与开发也被当地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如里、文君里
说到蓬安锦屏镇的 西拱桥村和莲花村 可能会纳闷儿 这里面会有什么 但是说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那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没错 西拱桥村和莲花村 就叫做相如里、文君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在相如故里家喻户晓 这两个村庄就是纪念他们回家乡 造福百姓而命名的
据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回乡探视,利用闲暇,义务教授故乡的儿童读书和学习琴剑歌舞,并出资疏浚水系,修桥筑堰,发展种植业等。乡亲们非常感激他们,就把慕蔺山与相如故居之间他们经常去的那两个村庄改名为“相如里、文君里”,以此永远纪念他们。
蓬安 我来了
来源玩遍南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