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12|评论: 0

[文朋诗友] 诗词丨心静自然凉,在古诗文中寻找避暑良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

古人有许多消暑纳凉的名篇佳作,炎炎夏日,品读这些避暑诗,令人顿感凉爽惬意。



先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应对炎热的夏天。

他在《夏日山中》中这些写: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多么凉爽宜人。

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这才是李白真正的模样。



唐代诗人陆希声,在绿荫如盖的大树之下纳凉时,顿生感触,随口吟出了这样的佳句:

六月清凉绿树荫,竹床高卧涤烦襟,
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除了在大树之下纳凉,临水的亭台楼榭、桥畔河旁也是消暑的理想去处。

大诗人刘禹锡就十分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他为此曾专门吟咏过一首七言诗:

干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
琥珀盏红凝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如同一幅重彩的色画,翠竹、红莲围绕的水上建筑,开敞通风,让铺设的竹席自然生凉。唐代贵族夏日生活的闲适,由此可见。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罢官回家后,建了一所新居“集山楼”,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好不惬意!

他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夏日生活: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同时代的陆游独自一人到莲池边,写出了这样的诗: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看起,风定莲池自在香。

在清风轻拂的柳树下支一张床,这里既有沁人心脾的荷花香味,又有微风吹拂的阵阵凉意,还有圆圆的月亮、悠扬的笛声。



对此,杨万里颇有同感,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中这样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他还有一首有名的《夏夜追凉》诗,诗曰: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明月中。
竹深树密无人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诗趣在一“追”,由室至外,在树林竹丛的月影中,信步寻凉去……  



除了临水之处外,山中也是一个清凉世界,古人自然而然地把山中也当作了消暑的好地方。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更可爱。

所以,在宋代时,戴复古在《慧力寺避暑》一诗中这样写道:

何处避炎热,相期过宝坊。
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
钟磬出深屋,江山界短墙。
醉来归兴懒,留宿赞公房。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佳茗入口,凉自心生,诗人自然是乐不思蜀。



当然,说到夏季诗词,最出名的当属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夏季的鸟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凉风徐徐吹拂,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生动而有风致。

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夏季的风情万种,已经深入心中。



心静自然凉,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所作《消暑诗》中写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独坐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风凉风而怡然自得。

当然,白居易还有诗为证: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夏季酷暑难耐,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古人,到大山之中、临水之处纳凉消暑,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平添几分新意,更得身心两健之乐,如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