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切实落实耕地地力保护政策,积极组织撂荒地代耕代种,鼓励农民秸秆还田,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藏粮于地”。目前,完成对符合条件农户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补贴农户169693户,补贴资金4622.72万元。
二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的区域价格指导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主体准入机制、纠纷调处机制等,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产化、资本化、财富化,有效破解土地对农村居民的束缚,有力推进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目前,全县耕地流转面积11.85万亩。
三是实施“田网、路网、渠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68万亩。项目调整田型0.374万亩,修筑蓄水池40口、排灌渠道9.49千米、机耕道13.64千米,核心区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大大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建立覆盖所有镇(街)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7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并在8个重点镇(街道)建立20个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械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农业科技,多点、连片带动周边农户应用农业科技。
五是依托“农民夜校”和专题电视栏目,以及百名农技专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院坝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指导服务,促进广大农户正确应用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