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入中国,自媒体论坛比“超生游击队”随意多了。进出发言呢,一度几乎成了野坡里吐痰,“啊呸”一声就畅快了……这在网坛诞生之初,由于历史的因素和现实的新鲜诱惑,可以理解网民发言的随意和任性,但是,久而久之,社会受众(全坛读帖人)非时来读帖,结果闹得感觉受了“糊弄”,或者听人说了一堆无聊的空话、或者压根就是某种不良情绪的宣泄……这让本该作为新媒体的网络论坛有了一股馊味,令人思之而心生厌恶,弃之又如鸡肋。这大概是公众的审美。 中新网曾于15年8月2日刊载了央视退休的资深媒体人敬一丹在某书店与记者聊“舆论监督”的话题,他说,舆论监督在网络世界遍地开花,中国民众会娴熟运用“自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这是一种进步。”
她在签售新书《我遇到你》时,众多粉丝与她交流。她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显得十分谦虚和平静,深情地惋惜“有些节目做得还是粗糙的。”接着说,写作时,“自己给自己对话”。介绍新书是回头看自己走过的三十年脚印,最有价值的就是听到弱者的声音,传播和放大这种声音。接着,她回顾了自己在焦点访谈中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关注民工问题,作了《漂着的边缘人》,给政府决策提供了到弱者的真实心声,推动了社会进步,探索户籍制度的改革。她说,自己做节目的过程中,时时告诫自己:决不可一丝主观臆测,决不可一点情绪化地发言,那会误导舆论和决策参考,就贻害社会了。
一丹大姐的敬业精神和学识水准,是令人钦佩的,她还如此“如履薄冰”一般地做舆论监督工作,可见,我们在玩自媒体说事拉理之际,也就在耍一把双刃剑了。运用得法,就传递出正确健康的意见,若有情绪化的轻率放大,那就会误导网友、干扰政府作为,影响了事业必不可少的和谐环境构建。
写时政帖子,进入文章的事例,务求真实可靠确有其事,风闻言事不宜进入公众场合;务求不盈不缩,其程度、数量、大小,都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切莫把道听途说转世成亲自目睹,切莫把蚊子说成牯牛。如果自己对帖子真实性、准确性好不负责任,那就可能不仅贻害社会和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凡是涉及社会生活面较大的事,最好先利用互联网学习,广泛捕捉专家学者和他人的众多意见、看法,在用脑子思考,或联系社会实际去辨别一下,再谈谈自己的商榷意见,这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如长舌妇一样,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全知道,那是要丢丑出事的!时间,是检验一切言论的试金石,民心是最公正的裁判,不会因为谁的声音最大,就会裁决他胜诉的。
学会上网,犹如学会修身立人,切莫太随意,还是学些敬一丹大姐的演进作风,讲究为社会长远利益,为大多数人的需求发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