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大早,家住市中区全安镇洪坝村7组54岁的村民何秀梅,似乎回到了四年前——坐车到厂里上班。不过,这次上班有所不同,何秀梅不再是背井离乡,不再与家人两地分居。 从曾经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到如今就近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误的“蓝领”,改变何秀梅“身份”的是位于市中区全安镇伍店村3组的一家玩具加工厂。 两个月前,美斯蝶玩具加工厂租用当地闲置农房为厂房,购置30台缝纫机、2台锁边机、2台高车为设备,招聘24名留守妇女、老人为工人,正式开始接收订单,加工生产。 “其实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何秀梅坦言,四年前,她和丈夫均在深圳玩具加工厂上班,后来丈夫患了重病,加上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她不得不返乡务农。直到听说村里建起了玩具加工厂,她决定试一试。谈起在村里上班的好处,何秀梅坦言,“既能挣钱供孩子读书,又能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生活,下了班还可以干点农活,都不耽误!” 到厂里上班的还有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富云,因为患有肢体残疾,行动颇有不便,年轻时张富云曾在外务工,后来年纪渐大返乡,留守在家务农。在推进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工作中,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张富云成功进入村里的玩具加工厂上班,并且第一个月就挣了1250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定点上班”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据该加工厂管理人员介绍,工厂还采取外发加工形式,即把材料送到工人家里,等他们加工完后,再统一回收,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自工厂开业以来,演出服装、毛绒玩具订单不断。上个月底,厂里接了一个加工上万件猫头鹰毛绒玩具半成品的订单,要求在11月份交货,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 记者在现场看到,加工一个猫头鹰毛绒玩具的半成品,需要缝制尾巴、脖子、商标、脚掌等8道工序,管理人员根据工序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工,一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就像沿海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 据管理人员透露,“熟手”一天工作10个小时可以挣100余元工资。 伍店村第一书记兰嵩棠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将加大宣传,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到厂里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本报记者 韦小梅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