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85|评论: 0

[草根播报] 苦干25年,让穷山僻壤变沃土(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7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树明,资中县走马镇帽角山村党支部书记。修建山坪塘、吹响修路“号角”、种植经济果林……自1992年上任,25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这座人口多、地势偏的山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帽角山村,距离走马场镇8公里。从走马场镇出发,驱车经过一条村道后沿321国道行进,约30分钟,便能见到一座木材加工厂,穿进厂房左侧的小道,才算进入了帽角山村地界。
  刘树明在“不知火”果林里,观察“不知火”结果情况。只见他轻轻捏起一颗嫩绿的果实,笑呵呵地说道,“这片‘不知火’,10月份就要成熟了。”
  “虽然帽角山村地势偏僻,但却是走马镇第一个‘打破传统,种植经济果林’的山村。”望着身后大片的“不知火”林,刘树明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地势偏僻的帽角山村,是怎样走上种植经济果林之路的呢?  1 打破传统种植方式 经济果林带来好效益
  1998年是刘树明担任帽角山村“当家人”的第6个年头。当年,刘树明将“拉动产业发展,村民共同致富”定为了“第一要务”。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好呢?刘树明从一本《种植指南》里找到了答案。
  “那些年,有一种叫‘红宝石’的李子,十分行销。”刘树明估摸着,资中各村还没多少种植李子树的大户。“稀少”或许是帽角山村致富的“突破口”。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刘树明找到一名相交多年的好友。“他是球溪镇的果树种植大户,相当有思路。”没想到的是,刘树明的想法得到好友认可。
  “太好了!我去和村民协调……”“土地流转手续,包在我身上……”刘树明“趁热打铁”,回村第二天,便召集村民开会。
  “李子的价钱,是粮食的5倍……”“将土地承包出去,既有分红,还能解放劳动力……”通过刘树明语重心长地劝说,不少村民转变了思路。最终,140余亩的土地里栽满了“红宝石”。
  刘树明又马不停蹄寻求销路。此后一年,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成都龙泉水果市场,前前后后,跑了20余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自湖南、河北、新疆等多地的果商,都有意向购买帽角山村的“红宝石”。2001年,140余亩的“红宝石”迎来成熟,“结出了5万多斤。”最终,“红宝石”以每斤4元的价格,远销全国各地。
  2004年,村里的“红宝石”迎来第二次成熟。不巧的是,“不知火”也开始风靡资中市场,吸引了外来果商的眼球。“这年,‘红宝石’的收益下降了不少。”顶着巨大的压力,刘树明清醒地意识到,“‘红宝石’不能再种了。”
  经过与投资人、村民共同商议,刘树明决定顺应潮流,种植“不知火”。当年,他便在县城某大型的种植基地,引进了大量的“不知火”苗,取代了以往140余亩的“红宝石”。
  之后,刘树明多次跑到资中县林业局请来了种植专家,定期到村里讲授治虫、施肥、修枝等知识。同时,又不断地与以前长期收购“红宝石”的外来果商联系,盛情邀请他们到村里参观。
  “还没到1年成熟期,不少果商就交了定金,签了收购协议。”刘树明笑着说。2007年,8万多斤“不知火”一成熟,接连不断的卡车便开进村来,“轰隆隆”地将“不知火”拉往全国各地。“每斤3块钱,销售额前所未有地突破了20万!”
  如今,“不知火”早已成了帽角山村的经济支柱。“种植‘不知火’的村民,每年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正因如此,帽角山村的“致富路”走得十分稳定。“明年,我计划举办‘不知火’采摘节。”刘树明说,希望打造出“农旅结合”新模式,让全村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2 上任第二年 吹响修路“号角”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早在1994年,刘树明上任的第2年,他便道出了“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硬道理。随即,他召开村民大会、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经过长达1年的“思想工作”,最终筹集了7万余元的修路资金。
  1995年,刘树明又联系了在成都开建材厂的3组村民钟会泰。“他想都没想,拿出了2万块钱。”拿着修路资金,刘树明托熟人将修路工程承包给了县城一家信誉颇高的建筑商。
  “嗡嗡嗡……”很快,4台挖掘机开进了帽角山村。为加快修路进度,刘树明带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带动村干部、各村组长,日日到工地上帮忙挑泥巴、铺公路。
  1996年,一条崭新的2公里毛坯路建成。“‘路不通’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刘树明不敢松懈,他再次召开全村大会,号召了第二次集资。并于2000年,将剩下的6公里路全部修通。至此,实现了通村公路“组组通”。
  2012年,刘树明通过向走马镇党委政府多次申请,争取到了“每公里22万”的修路补助。“用这笔补助,村里每年硬化一两公里的毛坯路。”刘树明告诉记者,直到今年,9公里毛坯路全部硬化。


  3 新建山坪塘 解决村民蓄水难题
  刘树明坦言,他本打算一上任就修路。然而,却因一处山坪塘,使这一计划推迟了整整2年。
  1992年,刘树明从成都某建筑公司的管理职位辞职,回到了家乡。一进村他便见到一番奇怪景象。“别组的土地都种着玉米、插着秧苗,唯独1、7、11、13四个组的地里空空的。”刘树明找到前任“当家人”袁万红,经过一番询问,他这才得知原委,“原来,由于新建的成渝高速,阻断了一条主水渠,导致这四个组不能引水灌溉。”
  经过走访,刘树明得知村里有处荒废多年的山坪塘,“为何不能将之翻修一下,用于蓄水。”说干就干,刘树明号召这四个组的村民筹钱出力,“每个人凑了13块钱。”拿着这笔钱,他在走马镇上的石厂买了条石、河沙等原材料,并找到了施工方。
  此后,刘树明更是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到工地搬条石、和水泥……直至1994年,一口崭新的山坪塘翻修完成,至此解决了这四个组引水灌溉难题。
  “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多亏了刘书记带头,让我们这里的穷山避壤也长出了‘黄金’……”采访最后,13组村民易典国用这句话概括了刘树明这些年作出的成绩。(全媒体记者 黄俊钦 文/图)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