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柠檬、柑橘、丹参、稻田鱼等项目,要不了几年,村里肯定大变样。”18日,站在合心村的大雅1号柑橘地边上,东胜乡党委书记陈庆看着长势喜人的柑橘苗子,掩饰不住一脸喜悦。 合心村的变化,是安岳县在农村勇于改革创新,大力破解难题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试点县为契机,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以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探索多种发展路径模式,着力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352元,全县472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空壳村”比例由86%下降到16.5%。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集体经济大有潜力 “没有上级的大力帮扶,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不晓得要慢多少。”合心村村主任周训斌说,在找准果蔬产业和稻田养鱼项目后,合心村紧抓扶贫帮扶机遇,整合了各类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用于产业发展。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安岳县创新用好用活扶持政策,在贫困村探索将涉农项目资金量化折算为股金,让农民当股东,破解贫困群众缺钱发展产业难题,推动农民和集体抱团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和管理者,共同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引导农民变股民多路子增收。2017年上半年,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700余万元。 6月20日,在李家镇双石村,村集体鱼塘里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岸边近30米的遮阳长廊保护着垂钓者不受日晒雨淋……“我们采取村集体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将财政产业扶贫资金69.3万元以股份方式量化分配到73户农户,按照每股500元的标准配股,共同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双石村村主任李知冬说,利益分配上70%作为贫困户按股分红收入,1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5%作为村级公共设施维护金。2016年,贫困户1股收益近300元,户均增收近1900元。 资源变资产放活经营权 增收渠道大有文章 郁郁葱葱的葡萄园里,大串大串的葡萄已经开始采摘,产生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基地,梯田状的鱼塘与周围的房屋、青山有机融合,构筑了一幅屋前有水、屋后有山的美丽乡村画卷。这是7月11日笔者在石羊镇西坝村看到的美丽风景。该村依托“山”“水”“田”“林”做文章,由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投资、贫困户参与经营管理,大力发展有机柠檬、生态葡萄等特色产业,以绿色发展推动精准扶贫。 如何解决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物质装备缺乏难题?安岳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到了解决办法。该县本着“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原则,支持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取资源有偿转让、承包、租赁的方式,把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变为经济优势,切实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县通过加强村集体对存量资产资源的管理,为全县集体经济增收近2000万元。 “我们投资购买小型水稻收割机2台,选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机械收割技能培训,通过村集体出设备、贫困户经营的方式,机收费用以水田每亩240元、旱田每亩180元标准收取,所得收益按村集体40%、参与贫困户60%的方式进行分配。”谈起村集体经济,西坝村第一书记郭世伟如是说,去年一季收割下来,村集体实现收益2万元,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双赢发展。 “村集体+”农民当业主 增长基础大有活力 6月2日,岳源乡宝林村与四川大道合一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合作意向协议,预计将投资3亿元人民币将宝林村打造为集生态循环农业、生态旅游、乡村养生养老、农村电商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017年,安岳县制定《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实施方案》,探索多方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新路径,扶持村集体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支持农民经营家庭农场、当种植养殖业主,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自富”。目前,全县村级集体发展有实业经济66个,收益近300万元。 由企业负责资金、技术、销售,由村集体负责统筹安排村级扶贫基金、组织农民培训,创建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柠檬、土鸡、土猪、乌鱼、水果等绿色生态产业,所得收益按照村集体与贫困户“七三”投入“三七”收益的比例,村集体将收益的30%中的80%用于产业滚动发展和扶贫基金,20%用于公益事业。宝林村第一书记李伟说:“这次宝林村与四川大道合一公司的合作,是宝林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机会。”目前,57户贫困户养殖生态土鸡户均增收约1500元,种植生态柠檬产业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规划生态春见种植,达产后预计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42户贫困户养殖生态黑猪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