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科技大学筑笑公益实践团 周旭) 图/(陕西科技大学筑笑公益实践团 程继超 王兆怡 刘开宇) 7月14日到16日,身穿白色T恤,捧着素描画板,携带面包马克笔----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依旧出现在西安各大街头。他们向来往的行人介绍他们的团队,描绘唇腭裂患者的症状,通过让行人口含食物对话来了解患者“口吐不清”的无奈以及治疗的重要性;通过讲述唇腭裂群体的遭遇及现状,引发群众的同理心,让人们提笔写下对患者最真挚的祝福;通过发动路人转发微博力图博取社会的关注。陕西科技大学筑笑公益实践团—“感同声受”活动在西安活动完毕。 ·做公益----并不等于“捐钱” 为了让人们亲身体会到患者说不清楚话的痛苦,我们让行人嘴里含着食物对话,通过这种“感同声受”的形式体会患者的沟通障碍。加之我们讲解唇腭裂患者的口腔构造,人们纷纷表示理解了这种困难,也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有机会参与到这种公益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体验过程中,我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做公益的”,我们的目的就是单纯的让行人了解唇腭裂群体,从而滋生关爱之心,因为大家的态度很重要,社会的态度很重要,唇腭裂群体需要的便是这种接受和鼓励的态度。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都是科大人自愿自动自发参与的,其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公益活动。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学会清晰表达我们的意图,学会运营人脉资源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关注“唇腭裂”群体……这一系列的事情未参与之前,与我们着实遥远。可是做公益本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诚心所至的地方,目光能及的地方,就有公益。 在西安钟楼步行街我们邀请一位年轻哥哥写祝福寄语时,他表示自己也是医疗行业,主动提出帮我们宣传活动,并向一些三甲医院转发信息。看到他的举动,我们都备受鼓舞。是啊,谁能否认这举手之劳没有意义呢?谁能否定点滴感动没有力量呢?如果万千的人如他所为,那么“唇腭裂”群体将不再是特殊的存在,因为我们----真的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筑笑”街头,继续前行 后来的宣传过程中,我们偶遇一位美丽的小姐姐。在普及“唇腭裂”相关知识之前,她态度平淡心存戒备,可是当我们说明来意,详尽讲解唇腭裂群体所遇到的困难的之后,她主动和我们交换了微信号,关注了“筑笑天使”微信平台,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并且还询问了做义工的相关事宜。小姐姐态度转变的事情便是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八个字最好的诠释。如果说公益事业是生命的长跑,那么它绝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无数人的接力赛。是因为无数像小哥哥小姐姐这样的人支持我们,参与我们,微笑才能感染,爱心才能传递。 张爱玲曾经也说过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世界上的不慈悲或许因为不懂得,而我们“筑笑公益”立志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懂得如何将一颗温暖的心驱走严寒,懂得如何将一颗向善的心散发光芒,未来我们继续,线上语音矫正,线下宣传助攻,只为成就一个完美微笑。 7月19日,成都街头,感同“声”受,我们再次踏上征程。
空口无凭 白纸黑字 成都街头 爱心接力 我们一直 感同“声”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