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被成都的两条消息刷屏了 《成都也有六环了》 《成都中心城区扩大 郫都新都温江龙泉也是中心城区了》 与这条新闻相对应的是: 雍锦世家快要卖完了
这个项目我们从筹备开始介入,做了大概一年多。 去年11月开盘,持续销售大概8个月时间。 销售情况跟我们预想的一样,一路高歌,不管是售价还是销量。 是因为其所处老双楠板块10年没有供应新项目,尤其是这个级别的,所以一出来需求就井喷了。 成都的扩容是大势所趋,以成都目前的定位和承载的功能,六环路和天府新区根本拦不住。 据说到2030年,成都人口要达到2300万,什么概念,北京现在人口也达不到这个数字。 而现在很多在北京上班的人都住到河北去了。 成都人有一种特别矛盾的地方 成都媒体特喜欢吹捧成都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新一线城市了,国家中心城市了,第三个双机场城市了... 拳打北上广,脚踢江浙沪。 但是实际上成都人对于这种发展和行政规划的认同却非常慢。 我03年来成都的时候,二环外还很荒,那时候成都人认为成都只到二环,出了二环就不是成都了。 十几年过去了,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环 我的老成都朋友们每次买房咨询我,很明显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出三环,大源?谁会去住那个卡卡哦。 远没有北上广对于某块新区或者规划的敏感。 如果现在让老成都认同温江新都也算成都了,可能要花些时间。 我经常在想这是为什么。 是成都人天生对这座城市发展悲观吗?
后来我想明白了,成都人对于主城的界定是心理或者感情上的 从小在万年场长大,被人叫“街娃儿”,家住金沙的娃娃父母都嘱咐,少跟那些东门的街娃耍。 九里堤老小区长大的,被住桐梓林的同学邀请去家里做客,惊叹于欧式装修和水晶吊灯的气派。 但是他们都会去合江亭集合去望江公园耍、去三官堂喝羊肉汤、逛街也没别的选择春熙路泰华女人街、晚上去玉林新开的一个酒吧,叫小酒馆。(那时候赵雷还不知道在哪) 城市越大,心里越慌 一个三年的蓉漂在高新区买了房,约一个老成都的朋友说:“我们去吃老妈蹄花吧,环球中心那新开了一家店。” 老成都的听了一愣,吃蹄花肯定要去人民公园啊。 然后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能理解。 熟悉的生活模式和记忆都被冲没了,新来者都希望城市是新的,老土著希望还是原来的样子。 成都的三环外确实不是老成都的成都了。 那是新成都人希望成都变成的样子。 改善生活,而不改变生活半径是一种奢望 世界上很多城市的老城就是个巨大的博物馆。 我们终将逝去的不只是青春,还有你熟悉的生活。 造城运动本质是原住民改善生活空间而外移的过程。 你想拼搏半生给家人买套别墅,新都和龙泉欢迎你。 然后你跟朋友一起在天府新区某著名豪宅一起喝下午茶,回忆起年轻时故事,觉得现在一起搬过来的某连锁火锅好像味道不对了。 当然,还有一些不愿意往外走的,都买了雍锦世家。
雍锦世家快要卖完了,我很舍不得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