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惠农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基层。面对数量越来越大的扶贫资金,某些扶贫干部却打起了扶贫资金的歪主意,将贪腐“黑手”公然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导致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良好形象。如何抓好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杜绝“微腐败”的发生,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把好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申报、规划、实施、监督、验收“五关”。把好“五关”,从程序上减少扶贫资金滞留现象,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基层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市、区、乡镇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协作机制,对以权谋私,截留、套取、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必须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二是针对脱贫攻坚中村组干部腐败高发现象,加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力度,强化村级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三务”公开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保障群众对扶贫领域政策、资金的知情权、监督权。
三是要强化抓早抓小,做到小过即问、小错即纠、防微杜渐。各级党组织应切实负起责来,对基层党员干部严抓严管。对那些触碰党规党纪底线的,要及时处理和纠偏,防止小错演变成大错。
四是要夯实“两个责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现实工作中,真正插手扶贫等惠民资金的群体,大多数是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基层站所人员,这些人是协助基层政府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群体,要加强对此类人群的教育和督促,使其更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