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73|评论: 0

[草根播报] 内江端午节传统俚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源于纪念屈原、又称重午节、端五节、地腊节等,俗称五月节。时在夏历五月初五。是日,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故又称女儿节。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故又称端阳。龙舟竞渡、抢鸭子、吃粽子、祭龙、消灾等内涵十分丰富,因而积淀下了大量的“端午文化”。
    老迂年近九旬,一直从事地方民俗研究的他告诉记者,端午节是我国非常重大的一次传统盛会,它融、饮食、玩耍、体育等众多项目为一炉,喜庆热闹。但长期借书证为,由于我国富源辽阔、地域物产不同,习俗上就略有差异。在内江一带,民间早有歌谣、谚语传颂。
    一、陈艾老虎菖蒲剑,龙藤过江门檐串。
  以前在内江这一带,每当端午节这一天上午,不论城里或乡下,大门两旁挂陈艾、菖蒲,门楣上悬吊鱼鳅串等藤蔓植物总是每户人家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而在街口闹市,地摊上叫卖蛤蟆(音 意青蛙)叶、肺心草、铁斑鸠等中草药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中草药材中,“陈艾”性烈,有“艾虎”之称。人体针炙后以此烟熏,可除人体淤血;“菖蒲”坚硬带刺,故称“蒲剑”,其根茎能去毒;葛藤也称过江藤,叶茂茎长,宛若龙蛇,遂以“龙藤”相称,其临近根部开乳白色干花,传为救命良药。这几种植物悬于家门,人来客往,相当于身体经历一次消毒或救赎。而从地摊上购回的其它草草药,经入锅熬煎,可饮用或洗浴,亦有防病消灾的作用。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若草药采自端午当日中午时分,其功效为最佳。
        这种习俗有一则传闻,说的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进入内江,路见一女人身背大孩、手牵小孩逃难,他怀疑女人心肠不好,对待子女有偏心。于是下马盘问。这女人回答说,大孩子是哥哥的,小孩子是自己的,只因哥哥在战乱中丧生,理应多加照顾。张献忠听后感慨不已,遂安顿女人不要继续外逃,另双指点女人在端午节当天挂陈艾、菖蒲于家门,既能免除杀身之祸。女人回家按此居家,果真躲过杀戮。来年,人们纷纷效仿……老迂说,这个传说并不是历史真实,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二、棕子包子皮盐蛋,鳝鱼地杷苋菜饭。谢师送期打锣片,转糖粑粑拼罗汉。
        端午节活动项目多,内涵丰富,除了棕子、包子、皮蛋、盐蛋等必备食品外,本地土特产及时令瓜果、蔬菜等大量上市、应有尽有。如青豆、蒜瓣焖烧鳝段;伞把菇、马皮包(菌类,形似马儿身上挂的铃铛)煲汤是必不可少的佳肴,其味之鲜,妙不可言。
    “地杷”又称“香杷”,是生长在岩边或山沟里的一种根菌,形似小枇杷,可生吃,味香甜。端午前后,乡村大人、小孩手持铁撬或镰刀,一但刨出地杷,擦掉泥土就投入口中,真正是大快朵颐。
         此时,孩子们还会爬上树吃“桑杷”。桑杷学名“桑葚”,色赤褐,其汁沾满嘴皮难以擦洗,大伙就会戏称对方“小乌嘴”。桑葚入药能清心明目,也可酿酒。
     用“苋菜”(俗称汗菜或血汗菜 音)加蒜片同炒,食用后能去毒,少生疥疮。儿童喜欢用鲜红的汤汁搅拌于饭中,颜色鲜红,称为“吃状元饭”。
        “谢师”是一直流行于民间的重要礼仪。是指私塾学童或徒弟在端午节前,要带学钱(雅称束修)、礼品去老师家谢恩。“送期”是指在端午节这一天,订过亲事的男方家会携带礼品和写有迎亲日期的“大红期单”到女方家,让女方家对婚嫁有所准备。
        “打锣片”又称“打把式”,这是川南地区极为流行的吃“会酒”。以前,各乡村、城镇都有具备一定人缘,从事乡邻传锣通告、街道卫生、巡更守夜、调解纠纷等工作,性质为义务服务。时到端午,这些义务服务人员就会举办简单的酒宴,柬请当地大户人家和乡绅赴宴,当然,赴宴者就会带来丰厚的礼金,对他们一年的工作给予奖励和支持。
        内江产蔗糖,除由此派生出蜜饯之外,在端午节期间“转糖粑粑”(俗称浇糖画)可说是一道风景。作法是艺人们在街头摆上小摊,用白糖熬成褐色糖浆,然后在一块光滑的小石板上浇铸出类似“小钱”的糖粑粑,另还有耗子钻夜壶、猴子偷桃、七星关刀、金龙含宝、黄金万两等糖品图案,人们可掏钱直接购买,也可缴少量押金,然后通过转盘旋转,得到指定的以上品种。而“拼罗汉”则是用糖汁倒入模型,浇铸出小至茶盅、大至缸缽的弥勒罗汉,可现钱交易,但更多的是缴一定押金后,双方以“掷鹘”(也称色子)定输赢,这些方式极具本土特色,尤其受到儿童的喜爱。
    三 荷包红花插头上,什锦香囊系胸膛。手玩长蛇蟾蜍躲,雄黄酒涂花鼻梁。
        端午时节,茉莉、桅子白花开,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平常难得一见的“荷包花”(藤蔓植物,形似朝天椒)却绽放出殷红的花朵。以前每到端午节清晨,“买荷包花啰!”的叫卖声就在大街小巷中响起,妇女们购买后或插在两鬓、或串挂在斜衣襟侧,绿叶红花映衬,脸上顿时多了几分妩媚。
        “什锦香囊”又称“小香包”,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庭妇女们就会备办一块红绸缎和各色金银丝线,剪裁缝补成老寿星、猴子、螃蟹等及各种各样造型的小香包并填入香药,出门赶会,穿上新装,胸佩香囊,囊外珠穗闪烁,囊内暗香浮动,精巧让人称赞。
        以前端午节,摆摊玩蛇卖草药非常盛行。摊主从木匣内取出“菜花棒”、“铬铁脑壳”、“乌鞘鞭”等蛇,任由它在摊主颈项和手臂上缠绕、爬行甚至撕咬,随后,摊主从从容容地喝下几口药酒或涂抹一点在伤口上,接下来就唾沫四溅的宣传摊上草草药驱蛇毒的功效,瞬时,惊叹的人们纷纷掏出铜板,抢购早已用草纸包好蛇药。
        在内江一带,“蟾蜍”俗称“癞格宝”。其形似青蛙但行动呆笨,多栖息于低湿沟渠和草丛。其耳后腺与皮肤下能分泌白色浆液“蟾酥”,经入药配制成药丸,是治疗小儿惊风等病的良药。民间传,若要得到品质上乘的“蟾酥”,需在端午当日午时午刻左右制取最佳。因此,各中药铺均会于端午节大量收购癞格宝。但因当天上午捕捉人骤然增多,田间地头的数量骤减,苦苦寻找的人们就认为,这癞格宝有灵性,每逢端午上午就躲起来了。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色料,泡酒内饮、外擦,可治蛇虫咬伤及其它无名肿毒。泡水喷洒于墙缝或屋角,可抵御蜘蛛、蚊虫侵袭。端午吃饭时,成年人会小饮一点“雄黄酒”,而将沉淀在杯底或红或黄有酒浆涂抹在小孩子头额和鼻梁上,以防蛇虫叮咬或避瘟疫。人们戏称此为“画花猫”或“涂花鼻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