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播出第三集《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政府,既是人民的公仆,也要成为守法的榜样。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用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政论专题片讲述了“放管服”改革、政务公开、阳光信访及其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对此,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政协委员、江苏新永良线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志强深有感触,“我们企业是一家生产机械设备工厂,产品出口到很多国家,在日常生产经营、纳税退税和报关出口中,深刻感受到了政府依法行政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我们经常被老外问及中国法治的问题,每次我都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他们,中国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的政务服务很规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了确保法律从“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需要在全社会确立法治的共同信仰。政府率先守法,能够在社会上营造尊崇法律的良好法治环境,反之则会破坏法律的威严。政府代表公共权力,强调政府率先守法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众知悉权力边界,确保权力行使不能恣意任性,使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正如专题片中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一道时代的鲜明烙印。无论是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都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表决,都提前对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都是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不重视依法行政、恪守程序,造成“烂尾工程”和“民怨工程”频现。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表明,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树立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工作习惯,保证公权力依法行使。只有政府部门带头守法、敬法,才能推动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加快树立,使人民群众建立起对法治的真诚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