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微信里,有儿女体会不到的幸福
(文/俞月花)
从那天起,母亲就成了手机迷。就这样,母亲在城里,再不觉得寂寞了。
----------
1
“快来,帮我看看,视频聊天怎么点不开了?”
“红包怎么抢?要加银行账号吗?我看他们都在里面发红包,高兴得很!”
“我微信没有了。下午我不知道碰了什么键,微信现在找不到了,一下午都看不到朋友圈了。”
……
这就是我的母亲,今年60岁,初中学历,年轻的时候在服装厂上班,会绣花会做大衣。
在没有微信朋友圈的日子里,母亲在老家村里头,那算得上是为人热情开朗的。只要她在家,邻居婶婶、阿姨没事就喜欢来家里坐坐闲聊。
比如这个天,家里种的香瓜、西瓜熟了,母亲就忙活着洗洗切切,招待大家,边吃边聊。
遇到雨天,大伙打完牌,总要留他们在家里吃了饭再走。她会把冰箱里的咸鱼腊肉拿出来招待,毫不吝啬。所以,她的朋友之间一直相处很好。
2
今年夏天,母亲来南京看护小外孙,突然提起,要买一部智能手机。因为她发现,老家的村里人都开始用一种叫“微信”的软件聊天。
我们村民小组叫“晋北村二组”,因此也建起了一个同名的朋友圈。大概两年前,组里的优秀青年小刚就把大家都“笼络”进了群。
我们这些从村里出来的年轻人,不管身处何处,过年过节,或者日常,都会在群里,用乡音聊聊天。母亲也想进入我们的朋友圈。她天然好奇的性格,促使她关心村里七大姑八大姨的事,可不想落了伍。
她是自己去手机店挑了款手机,当天就用了起来。
最先加的“微信好友”自然是女儿和女婿,也就是我和我的爱人,然后通过手机通讯录搜索,把我大舅、小姨、表哥、表妹、姨妹等统统加为微信好友。
母亲在我的“技术指导”下,很快就组建了“家人”微信群。她又找到了她在村民组里的好友:凤、玉平、卫东、菊兰……很快,他们11人的好友圈也组建成功。
3
从那天起,母亲就成了手机迷。
早晨5点多醒来,她就在微信朋友圈里,语音呼叫她的好友“凤”:“起床没有?家里天气好吗?田里的玉米能不能吃呢?”
说完话发出去,她还要点开来,自己再听一遍,然后很认真地坐等着对方回复。
不到一分钟,凤就回语音过来:“起来啦!在剥大蒜,趁着早晨清凉,多剥一会儿。”母亲又语音追问:“看见我们家忠明(我父亲名字)了吗?帮我去看看,他在干什么?”
大概过了三五分钟,凤就发过来一张我父亲在家门口剥大蒜的照片,并且配上父亲一段语音:“你大清早的,闲着没事,不做早饭?我们忙着剥大蒜呢!别瞎耽误功夫!”
母亲于是笑着关掉朋友圈,愉快地进厨房做早饭。
母亲算准了我午间休息时间,转发给我育儿微信。
母亲不是眼睛老花了吗?她是怎么看这些微信的?我很好奇。
晚上下班回到家,我仔细观察了下。原来,母亲把手机上的字放大,还配了放大镜。她用放大镜照着手机读微信。
4
这段时间,她的好友凤、玉平经常在微信上给她发视频:老家的邻居们吃完晚饭在乡间小路上散步啦,几位邻居聚在一起聊天啦,甚至网上看到的黄梅戏选段也会发来分享。
凤还常常在她们11人的朋友圈里发她家的晚餐小视频,还带着解说:“今天晚上吃的是番茄蛋汤、豇豆烧肉、青菜烧毛豆、红烧鸡爪,好吃得不得了!”
母亲就及时回复:“我全看到了。乖!一看就好吃!我真想现在就回去吃!”
玉平紧接着就回复:“那你回来啊!我们都等你!咱们一人一盘菜,11个人就有一桌菜!”
就这样,母亲在城里,再不觉得寂寞了。
昨晚,我们一家人在空调房里,吃葡萄看电视,享受周末时光。
母亲说,她要去自己房间睡了。过不多久,我起身悄悄去看她。母亲正坐在她房间的床边,和村里的姐妹们视频聊天,笑得十分爽朗……
★本期互动★
看完文章,你有啥想说的?来分享一下吧mala.cn/t/14901967
---------
↑这是一条幸福的分割线。
★树洞★
>>上期精彩吐槽:
一个人生建议,买完的东西就不要再去查价格了。←辣编九思:至理名言!
如果你有满肚子的话想说,那就来《树洞》一吐为快吧!戳链接跟帖回复,开始吐槽:
http://m.mala.cn/idts9269
树洞,顾名思义,是大树由于虫蛀或者机械损伤等原因,成年累月形成的空洞。
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某种内心里无法分享的纠结。但是秘密与纠结,又让人有强烈的倾诉欲。把它藏在胸中犹如烈焰燃烧,让人片刻不得安宁。来树洞吧,向树洞倾诉你的苦恼,宣泄你的情感,告诉它你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里吐槽,绝对不会有人知道你是谁。
无论你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故土的归人,无论你是细腻的文青,还是奔放的大汉,都能在这里发现一个光怪陆离、与众不同的世界。
----------
>>本报订阅方式: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编辑短信XLJT发到10658000可订阅本报,每周一、三、五中午12:00发刊。
>>如果你对我们的报纸有任何建议或意见,可跟帖:
http://m.mala.cn/pbqi8220 告诉我们,如被采纳,我们将送您100元话费。
责编:小楼 编辑:九思 陈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