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样的共鸣反映出一种对中年心态的警惕。耐人寻味的是,热衷于关注这一问题的,除了加班之余自嘲一下的中年人,还有很多是以“九二中年”自诩的年轻人。中年的话题跨越了代际,正说明它所辐射人群的普遍性。
平心而论,今天的中国社会,的确面临着现代化和老龄化等多重命题。一方面,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动力需要切换,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跨越;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老化,也带来社会保障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假如不能在转型中完成相应的调整,那种担心失去竞争优势、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感确实可能蔓延开来,不管你是不是已经人到中年。
“中年危机”也不尽如网友所侃,总是一副端着保温杯的迟暮状。君不见,当网友们调侃赵明义“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最终都要一起养生”时,不是也有1964年的马云引领互联网潮流、1971年的马化腾成为创业偶像、1968年的李彦宏求新求变吗?45岁的创业者罗永浩甚至喊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况且,既然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有人云淡风轻,“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更有人踏实肯干,“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人生本来就有多种模样,如果已对批评有耐受,对怀疑有容忍,对褒奖有警惕,端起保温杯的时候不为外界所困,自信满满,何须维持他人眼中“最后的倔强”?
我不明白,“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为什么不能“端着保温杯”,“端着保温杯”就怎么了?世间哪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从一个保温杯里能窥见哪门子危机?如果说,中年危机是指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那么,没有哪一代人的中年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明星也罢,普通人也好,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选择了“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就选择了奋斗和拼搏;选择了“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就选择了安逸和清淡。青春不再,就走出灯光好好生活;舞台难回,就隐退幕后默默坚守,正如吴宗宪所说,“身为艺人,就是要在高潮时享受掌声,低潮时享受人生。”
事实上,“中年危机”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概念,年龄的划分从来不是机械、固定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
而更大的压力,则源于无处不在的规训,即你现阶段“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做到什么”。“保温杯”也是同理,普罗大众的想法就是:摇滚斗士不都应该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么,像个胡同大爷似的,揣着个保温杯喝养生花茶?怎么行!
可人到中年,依旧歇斯底里或历经风霜后人淡如菊,或许就是摇滚精神的AB面,而非相互矛盾的存在。当赵明义们端起了保温杯,甚至泡上了枸杞时,他们兴许只是专治身体机能的“不服”,而未必是认命。有些人就算“豪情还剩一襟晚照”,也不会向庸常二字缴械投降;柴米油盐酱醋茶固然要,可他们不会让奔腾的生命就此被占满。尼采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而那些“永远年轻”的他们,嘴里可能不会灌“戎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鸡汤,却能在自己身上克服年龄。
很多人嘲笑窦唯赵明义们激情已逝,却忘了自己连激情都不曾有过。唱着《成都》及那些rap时,他们都未曾体会过《一无所有》中的激荡与幻灭。或许他们也曾梦想过仗剑走天涯,可想到手机、充电宝、数据线、WIFI等,走到楼下就取消了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