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当扶志 莫要“求包养” 在祖辈父辈那一代,“贫困”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词,因此就算家里经济再拮据,也没有人愿意说自己贫困,也不好意思向别人伸手。然而,在日子好过了许多的今天,人们却开始“以穷为荣”,个个争当贫困户。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多少都遇到过这样的村民:“不给我贫困户,我就到政府去告你!”。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是偶然,它反映出了人性的懒惰与贪婪。在国家扶贫政策向好的驱动下,许多贫困户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贪婪懒惰的村民们便将扶贫当成了“包养”,滋生了“越穷越实惠,一穷到底就能被一包到底”的错误想法。 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一项民生工程,能让真正有特殊困难的贫困者得到救助和帮扶,这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如今不少不贫困的村民也评上了贫困户,这不仅违背了扶贫的初衷,也有失社会公平。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村民自身要自立自强,立志摆脱贫困,其实没钱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志短——好吃懒做、安于现状、总指望别人救济。一旦懒癌根深蒂固,那别人怎么救助都没有用了。其次,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扶贫体制,精准扶贫,扶贫干部也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准确识别出贫困者与非贫困者,不让贪婪之人有空子可钻。最后,扶贫者还要转变扶贫思路。帮扶济困不能只给贫困户“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贫困的帽子才能永久地摆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