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前,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近几年,活跃在影视剧里的汉服,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穿汉服渐成风尚,尤其受到汉服爱好者以及高校学生的推崇,走在甜城街头,穿着汉服的人逐渐增多,每每总能吸引一大波羡慕的眼光。
流行: 汉服开始进入大众生活
汉服,美丽而精致。随着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世人开始重新拾起民族文化中那些美丽的瑰宝,而汉服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各地学生穿汉服举行冠(笄)礼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可见,汉服正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
日前,在甜城街头,记者采访了穿着汉服逛街的市民小李。
穿着汉服逛街,虽然引来了很多注视的目光,但小李言谈举止中没有一丝别扭。“我觉得汉服好看才穿的,在我看来,就算是汉服,也是一件衣服,就应该穿在身上。”小李说。
探究: 汉服承载厚重历史文化
最早关于汉服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但这绵延数千年的汉服文化,却在满清入关后下达的“剃发易服令”中骤然消亡。
直到2003年,在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汉族服装,被一名叫王乐天的男子穿在身上,走上了郑州市区的大街。当时王乐天身上所穿的汉服虽然简陋,却是他和朋友查古籍、看文献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心仪汉服,那一群致力于穿汉服、传播汉服文化的人,称彼此为“同袍”,意思就是同样穿着汉服的爱好者们。
据了解,汉服,有舒适的日常服,有出席重要场合的礼服,样式千变万化,光基本款式就有9类,在基本款式的基础上又因裁剪、袖型等不同,演变出几百种款式,加上各个时期的文化影响,让不同时期的汉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款式。
汉服中最主要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制,其后逐渐演变出“襦裙”制和“深衣”制。当下,很多“同袍”为了让汉服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开始推广改良汉服,让汉服在拥有传统元素的同时,更加生活化,这种汉服的下裙不再只是长裙,衣袖样式也不再局限于宽大款,更适合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穿着。
发展: 从不了解汉服到逐渐接受
“接触汉服,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对古诗词中描述的那种衣袂飘飘的汉服非常好奇,至此开始成为汉服迷。”汉服爱好者周镓祺告诉记者。
大多汉服爱好者都和周镓祺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偶然了解到汉服,仿佛受到感召一样,开始接触汉服,传播汉服文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周镓祺看来,汉服是民族文化在历史中存在的鲜活证明。“汉服在我国历史中有那么多存在的痕迹,其款式的演变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演变史。”
然而,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汉服,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为戏服、和服甚至韩服,
“几年前,我穿汉服上街,很多人以为我在拍戏,更有甚者以为我穿的是和服或是韩服。”市民黄然告诉记者。
“我问了身边的亲戚朋友,发现他们并不反感我穿汉服。”市民邓海青偶然接触汉服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勇敢地将汉服穿了出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汉服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汉服对民族文化的意义。 展望: 汉服发展前景可喜
汉服,虽然因为爱好者们的宣传推广,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但要完全融入市民生活,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然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她接触的人大多是学生,他们对汉服的接受度明显高于长辈。在觉得汉服好看,还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下,他们中不少人愿意尝试穿汉服。
“我感觉这几年在街上会把汉服认成和服的人少了,而且大家对穿汉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黄然说。
“汉服承载了中国厚重的民族文化,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有了孩子,我会将汉服的文化告诉他(她),让更多的后辈知道汉服了解汉服。”邓海青告诉记者,她期待着有一天穿上汉服外出时不再引人注目。
“未来,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汉服,并为拥有这么美的民族服饰而自豪。”周镓祺说,希望大家正确对待穿汉服的“同袍”,可以谈论汉服的设计、改进,但不要讥笑、讽刺。
黄然说,从汉服被误认为和服、韩服,到市民逐渐习惯街头穿汉服的爱好者,再到参与宣传汉服,这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相信汉服终将会被大众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