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子弹,想必全世界也只有日本最有发言权。在人类战争史上,日本是唯一一个尝试过原子弹滋味的国家,而是还是两颗。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造成了超过40万日本人死亡。原子弹不仅成功的让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也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
?
当然,提及原子弹就得想到它的功臣——曼哈顿计划小组成员。这项由美国陆军1942年6月发起,科研人员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当然当时只有罗斯福和少数高层知道,而包括副总统杜鲁门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对此项计划都是一无所知。不过,早在1937年2月,纳粹德国就已经率先成立专项小组执行“铀计划”,谁先拥有了原子弹,谁就拥有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罗斯福很清楚这一点,1941年珍珠港遇袭,美国正式加入二战后,为了抢在德国前面制造出原子弹,罗斯福拨款20亿美元,正式制定了代号“曼哈顿”的绝密计划,赋予了此项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
值得庆幸的是,希特勒破坏犹太人无形之中也帮助了美国人。像爱因斯坦、薛定谔这样的物理学家都因为纳粹党的迫害,纷纷逃亡美国。不仅如此,作为德国研制原子弹的领导者海森堡在研究中发现,德国至少储备几吨的铀235才能制造出原子弹,及时是当时德国的军工业很发达的情况下,也无法提供如此数量庞大的铀235。这个错误的判断让希特勒逐渐的失去了耐心,也不愿再在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经费了。1945年,当美军踏入德国领土的那一刻,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开始搜寻德国研制原子弹的科研基地,当他们发现德国对于原子弹还停留在图纸上时,美国人这才松了口气。
?
希特勒死了,纳粹帝国崩塌了,欧洲战事终于结束了。不过太平洋战争依然在继续,虽然美军的“跳岛战术”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美军士兵的惨重伤亡,日军虽然节节败退,但依然在叫嚣着要在本土决一死战。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曾多次和苏联协商请求出兵,甚至做出了利益让步,但斯大林始终未能答应。
?
1945年7月,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在参加首脑会议的杜鲁门听闻此事后,兴奋的将此事告知了斯大林。言外之意,现在苏联即使不出兵,我们也能很快攻下整个日本。为了敦促日本尽快投降,杜鲁门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不过,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获知此事后,却万分焦急。他将此时告知玻尔(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希望以他的声望联合各地物理学学家,组织这场即将发生的“人间惨剧”。
?
玻尔和爱因斯坦一样,他来到杜鲁门的办公室,尽力说服总统,希望杜鲁门只是将原子弹作为一种震慑武器,而不是用于实战。杜鲁门当然明白这些文人的想法,他们不是军人,他们不想看到“无辜人员”的惨死。杜鲁门没有过多的辩解,他只是向玻尔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放弃原子弹计划,你知道我们还将有多少士兵会战死沙场吗?”玻尔听完便默不作声,他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他知道美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按照原定计划在日本投降原子弹后,震惊整个世界,苏联为了最后的利益,不得不迅速出兵东北击溃关东军。不过,爱因斯坦在听闻投弹成功后的消息后,后悔地说道:“早知会这样,当初我不如去还做修表匠。”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甚至冲着杜鲁门大声嚷道:“总统阁下,我们的双手沾满了几十万人的鲜血,这太可怕了!”杜鲁门更是气的指着他回应道:“只有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才能阻止更多的人流血。下令投弹的人是我,而你只不过是一个制造者!”
?
爱因斯坦等人不愿看到一场灾难的发生,作为普通人这很正常;但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面对时刻要“一亿玉碎”的日本人来说,没有绝对的手段,想让他们投降近乎不可能。“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话很适合日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