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07|评论: 0

西充方言字词考证(12)已经消失的西充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栈房
   80年代叫旅社,现在喊旅馆。民国时期叫栈房,80岁左右的人晓得
2、吃桃子           形容背着父母私奔。民国时期常用,80岁左右的人晓得
3、巴岩店
   现在我们说店就是店铺,古代的店不是店铺。西充很多地名叫店,比如太平镇有个“巴岩店”,这个店是啥意思?就是旅店。古代把客栈、旅馆叫“店”。所以民国时期的西充人把客栈叫栈房、清代的西充人把客栈叫店、现在叫旅馆。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地名一直沿用了古代的叫法。显然,巴岩店古时候有一家靠着山的驿站,后来取消了,所以现在还叫“巴岩店”。
4、作坊嘴
“嘴”是形容垭口。古代没有工厂,很多都是作坊,比如染布的染坊、碎米的碾坊,所以太平镇有一个地方叫作坊嘴。估计是以前有一个作坊。
5、吃会
民国以前的西充是族居,就是一个家族的住在一起,比如赵家沟、王家湾。每逢清明节,同族的家门就要在祠堂结社。俗称吃清明会,简称“吃会”。
6、祧屋
   很多人写错,准确说是祧屋,不是桃屋,也不是堂屋。堂屋是正房大厅。礼记远庙为祧。汉人有祭祀祖先的习惯,皇室有太庙,望族有祠堂。如果刚搬来,人不多,也没有祠堂,就会在堂屋供奉祖宗牌位(先人板板)。以后人多了,就把最早修的房子叫祧屋。
7、常林场
  场就是市场。赶场,就是去市场。
  民国前,最小的行政级别就是县,县官是最小的官,身边只有教谕和师爷。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相当于公民自治、自己管自己。但是有市场。杨常林是唐朝西充县的县令,陕西人。挂后葬在西充,是西充杨姓的祖先。后人修了座常林观纪念他,再后来常林观周围卖鸡卖鸭的人多了,就成了市场,叫常林场。又比如太平镇在明朝以前叫高阳里,赵云跟随刘备屯兵金泉乡西岳山后,后人定居在现在的太平镇。赵家修了一座赵云庙,庙里有一口井叫小木井。明朝时候,赵云庙周围有了一个临时市场,叫小木井场。清朝康熙年间,地方有钱人修了一座亭,太平亭。来赞颂国朝文治武功天下太平,所以改名叫太平场。
8、袱子
   80后见过,70后熟悉、60后清楚,90后听不懂。上坟的时候,把一包纸钱装进纸袋,写上大人名讳,就叫袱子。“袱”就是包袱。“福纸”是错的。
9、作揖
   古代的人抱拳、作揖,握手、拥抱、亲嘴是西方礼节。现在很少人作揖,只有上坟的时候,老年人会用这种礼节。但是称呼保留了下来,50年代以前出生的晓得。
10、幺房出长辈
    以前生的多。祧屋分家,大儿子后人叫长房,老二“二房”。如果只有三个儿子,那么三娃分出去的后人就叫幺房。大儿子的孙子都长大了,也许幺房的叔爷还和他同岁。这样一来,过了几代,8岁的长房还要把8岁的幺房喊公。所以幺房出长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