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58|评论: 0

[散文随笔] 美学心得(第一百八十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一百八十集)

                                                      罗国正

                                                   (2017年9月)

2146、天地人之中以至宇宙,肯定存在着非常强大的正能量,对于生命有大利益。而且这些正能量从来没有离开过有生命的空间和人们。几千年来,不少高人感受到这些强大的正能量。可惜这些高人们因受时代、知识的局限,常用错误的比喻方法、或用艺术的夸张手法、或用拟人化的办法来形容这些强大的正能量,有的人甚至错把这些比喻、夸张手法、形容词、拟人的办法所代表的对象,完全等同了真实,或把暂时的、局部的正能量,视作全过程和全部的正能量。虽然这样,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了很多人,错把木偶作真人。这样就不利于人们真切地感悟、感受、调动、借助、利用这些正能量,处理不当,还会误入歧途。只有悟性较高的人,才会透过假象,把握住实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审美内容和人们需践行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人太重要了,这是很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探讨、研究、运用的内容,其美好的成果,将利益众生。

2615、人们常说“被洗脑”的那些人,其中一部分,我认为不是被洗脑,而是他们的脑袋原来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空空如也,随便有人放一点东西进他们的脑袋,他们就按那东西来行动了。遇到好人,放进好东西,就成了好人;遇到坏人,放进坏东西,就成了坏人。由此可知,青少年要多读些好书,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当脑海有丰富的、优质的知识量,并形成正确的、稳定的思维结构和走势,任何新进的信息、知识、体验与大脑已有的量相比,都显得渺小时,任何新进的量,都被大脑有效地筛选、净化、提炼、优化后吸纳,这样,就不会被邪恶的东西占据了大脑,或被“洗脑”了。这样,也容易产生一个大问题,思想容易“固化”。避免“固化”、保守、知识老化,只能不断学习和体验,终生学习和体验。

2616、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人的发展、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一种强大的纯正能量。

2617、人对身心的净化,是一个终生学习、长期体验,渐渐感悟,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此,人们应有一个目标和较好的计划,并分阶段来实施。在学习、体验、感悟和境界得到了提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原来的计划有不够完善之处,或不符合实际之处,应作出适当的修改。净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对抗死亡,以非常健康、强壮的心身,有良好的感觉、悟性和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崇高的真、善、美境界。使身心健康、强壮的过程,就走上真、善、美的大道。悟了这大道之后,对很多“道”也很容易悟透,人有了这自觉,人就会强盛;家有了这个自觉,家就会强盛;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都有了这个自觉,这个民族会很强盛。

2618、现在的老生常谈,但当年可能不是。将来的老生常谈,但今天可能不是。所以,要留心审美对象所在的历史时空。能够成为“老生常谈”的东西,已经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值得研究其生命力所在。很多东西,如过眼浮烟,一闪而过,以后永远没有人知道了,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但“老生常谈”毕竟是没有新意。

2619、审美对象是否引起审美主体的美感,这里存在着概率的问题。引起美感概率的高低,与审美主体的年龄、经验、审美标准、价值观、审美时的心情、身体状况、精神境界、所处的特定时空等等有关。所以,美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某一审美对象,会引起普遍人的美感,甚至在特定的环境和人群中引起了接近百分百的美感,但这不等于在过去、现在、将来,绝对地都引起了一切人产生接近百分百的美感。不少人,将引起人们非常高概率的美感,认定为“美的客观性”,以为完全不存在主观因素和其它因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美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将高概率引起人们美感的审美对象,定为一种审美标准是合理的,但审美标准不等于美感,美感是落实到具体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所产生的感觉上。

     2620、准确地统计出具体人、或人们的美感概率,是重要的决策依据。有这准确的依据,是使决策实施走向胜利的一个支撑点。

2621、不同的人或单位,为了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努力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效果。就是:扩大自己、或扩大自己一方的美感概率和美感范围。

2622、朗吉弩斯认为“自然是万物的主因和原型”。具体些说就是“人像须像人”。如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我有以下的理解,摹仿的对象是“原型”,例如,按着真人写生和雕塑,这真人是“第一原型”,按“第一原型”所产生的作品,可以是“第二原型”,可以是“第一变型”,也可以是“第一原型”。为什么这作品还可以是“第一原型”呢?因为后来者认为这作品的很多技法和内涵是“临摹的范本”,只有将这“范本”作为“第一原型”来学习,比自己去按真人临摹收获更多。加上时光的流逝,情景不可复再,很多真人的原型,已不存在了。后来者的优秀临摹品,则可以是“第三原型”,可以是“第二变型”,也可以是第三代的“第一原型”,……,如此类推。在中国书法史上,类似这样的情况比较多,例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就是“第一原型”,后来有唐代多个优秀临摹者的作品是“第二原型”,同时也是“第一变型"。再后来,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不见了,历代的后学者,只能将唐代优秀的临摹者们的“第二原型"作为“第一原型"来临摹。如赵孟钏倌〉摹独纪ば颉肥粲凇暗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