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钢教授所在的浙江大学,在两年前曾经发生过一起海归博士跳楼自杀的事件,当时也引起舆论的哗然。那名跳楼的涂序新博士,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作为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骨干人才之一,每个月拿到手的薪酬大约2000多元钱。要知道,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是中国房价最为高企城市之一,涂博士一个月到手的工资买不到0.1平方米的住房,而且还是二手房。 一般来说,推免研究生都是认真、勤奋且高智商的精英,他们顺利取得了浙大——中国顶尖的985高校之一——的博士学位,面对进入社会就业市场月薪轻松上万,还是留校做学术月薪2000的选择,关键的是他们只是“土博士”,未必就有机会成为学校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理性人选择拿到文凭去社会就业,而不是做学术只不过是良禽择木而栖,又有什么好不忿的呢? 而且,有两个因素估计使得冯钢教授从直观上感到尤其不忿,这两个因素至少部分影响和决定了推免和考研学生性别倾向性分布。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更适合女生的发展。无论从高考录取学生的性别分布,还是在高校获得各级奖学金的学生性别分布,女生都明显占有优势。以至于一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对男生和女生划定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女生录取线要高于男生录取线。 导致中国高等教育更适宜女生发展的因素很多,错综交织,此处不赘言。只简单地从中国高校对学生管理到底鼓励、支持什么以及限制、禁止什么就可见一斑。近20多年来,中国高校所鼓励和支持的学生特质都更偏向于传统社会的女性角色特质,如温和、顺从;而限制和禁止学生的特质则更偏向于传统社会的男性角色特质,如独立、反抗。 无论怎样,因为制度、文化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因素,使得高校中女生更容易如鱼得水,在一些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中碾压式地占据推免研究生的排名前列也就自然而然。推免研究生的排名难道不是依据成绩和“听话”来排的吗?女生占优势有什么好想不通的。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积弊和沉疴使得学术研究,特别是基层的学术研究职业实在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欧美日韩等国家,从事学术研究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相当优厚,因此许多学术研究者都是凭着兴趣而为。而在中国社会,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苦憋的职业,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除了少数脱颖而出的学术大拿,绝大多数都只能沦为论文狗,为论文的篇数、级别、SCI因子殚精竭虑。无论是申请课题,评奖,还是报销,层层行政迷宫就足以令有志从事学术的优秀分子望而却步。 这样的学术氛围造成的后果就是,选择从事学术研究职业,既要能够忍受基层学术研究工作被行政屡屡的羞辱,又要忍受并不丰厚的资薪报酬,更可能吸引那些高智商的贫家子弟,特别是社会低底层的高智商男生。家境稍微富裕一点的高智商子弟,如果有兴趣从事学术,家庭很容易就把他们送到欧美日韩留学,只要统计一下在这些发达国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来自北清复浙南的学生有多少就可以大概了解。 而女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哪怕是出身社会低底层的女生,也要明显强过出身同样阶层的男生。一方面她们无须承担社会规范所期待的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她们可以通过嫁给更优越社会阶层的丈夫而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避免了不得不掉入学术研究的泥潭。 这样,出现冯钢教授在四年前的微博上吐槽:“面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