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21|评论: 3

[另类心情] 就算说的是事实, 也不能公开歧视女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算说的是事实, 也不能公开歧视女生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因为几年前面试推免研究生出现悬殊的男女比例,6名学生中有5名女生,而且前三名都是女生,在微博吐槽谈及女生读研“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不知怎么回事被翻出来引起他与网友的一番互怼。冯教授甚至直言到“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就是这番诟病女生读研“大多混个文凭”,以及“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引发了网络舆论的争议。关于冯钢教授言论是否涉及歧视的讨论,短短2天时间,某问答网站就有近两百条回答,其中差不多15%是加V的用户回答的,不乏一些知名评论作者。

客观地说,冯教授微博正文所言及的推免研究生“大多混个文凭”,不如正常考试的学生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许多高校,许多专业都或多或少存在。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推免研究生因为不需要复习应考,轻松就能获得一个读研的机会,相对而言更不以为然一些;而那些矢志报考研究生的考生则需要提前半年多甚至更长时间的备考磨砺,对于为考研而放弃及时就业是否“值得”有过更多的反复掂量。此消彼长,从生涯规划的角度,那些考取的研究生比推免的研究生更有志于学术也就不奇怪了。

换言之,推免研究生在本科毕业时根本不用认真考虑就业的问题,而报考的本科生则必须在就业和读研之间做选择,备考期间牺牲的是找工作和实习的机遇和时间,因此更可能深思熟虑而择定。相对地,推免研究生的本科生他们的纠结要推后到三年乃至六年后,硕士毕业或者博士毕业才认真考虑就业问题。


018cb19129c0fe2c446ba8bfbb30bb34x604x305x37.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钢教授所在的浙江大学,在两年前曾经发生过一起海归博士跳楼自杀的事件,当时也引起舆论的哗然。那名跳楼的涂序新博士,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作为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骨干人才之一,每个月拿到手的薪酬大约2000多元钱。要知道,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是中国房价最为高企城市之一,涂博士一个月到手的工资买不到0.1平方米的住房,而且还是二手房。

一般来说,推免研究生都是认真、勤奋且高智商的精英,他们顺利取得了浙大——中国顶尖的985高校之一——的博士学位,面对进入社会就业市场月薪轻松上万,还是留校做学术月薪2000的选择,关键的是他们只是“土博士”,未必就有机会成为学校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理性人选择拿到文凭去社会就业,而不是做学术只不过是良禽择木而栖,又有什么好不忿的呢?

而且,有两个因素估计使得冯钢教授从直观上感到尤其不忿,这两个因素至少部分影响和决定了推免和考研学生性别倾向性分布。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更适合女生的发展。无论从高考录取学生的性别分布,还是在高校获得各级奖学金的学生性别分布,女生都明显占有优势。以至于一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对男生和女生划定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女生录取线要高于男生录取线。

导致中国高等教育更适宜女生发展的因素很多,错综交织,此处不赘言。只简单地从中国高校对学生管理到底鼓励、支持什么以及限制、禁止什么就可见一斑。近20多年来,中国高校所鼓励和支持的学生特质都更偏向于传统社会的女性角色特质,如温和、顺从;而限制和禁止学生的特质则更偏向于传统社会的男性角色特质,如独立、反抗。

无论怎样,因为制度、文化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因素,使得高校中女生更容易如鱼得水,在一些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中碾压式地占据推免研究生的排名前列也就自然而然。推免研究生的排名难道不是依据成绩和“听话”来排的吗?女生占优势有什么好想不通的。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积弊和沉疴使得学术研究,特别是基层的学术研究职业实在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欧美日韩等国家,从事学术研究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相当优厚,因此许多学术研究者都是凭着兴趣而为。而在中国社会,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苦憋的职业,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除了少数脱颖而出的学术大拿,绝大多数都只能沦为论文狗,为论文的篇数、级别、SCI因子殚精竭虑。无论是申请课题,评奖,还是报销,层层行政迷宫就足以令有志从事学术的优秀分子望而却步。

这样的学术氛围造成的后果就是,选择从事学术研究职业,既要能够忍受基层学术研究工作被行政屡屡的羞辱,又要忍受并不丰厚的资薪报酬,更可能吸引那些高智商的贫家子弟,特别是社会低底层的高智商男生。家境稍微富裕一点的高智商子弟,如果有兴趣从事学术,家庭很容易就把他们送到欧美日韩留学,只要统计一下在这些发达国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来自北清复浙南的学生有多少就可以大概了解。

而女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哪怕是出身社会低底层的女生,也要明显强过出身同样阶层的男生。一方面她们无须承担社会规范所期待的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她们可以通过嫁给更优越社会阶层的丈夫而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避免了不得不掉入学术研究的泥潭。

这样,出现冯钢教授在四年前的微博上吐槽:“面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098fc4d45b7a2c87f8a0102346896503x450x338x19.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充其量也就是实事求是的陈述,相信有同样感喟的绝不仅仅只有冯钢教授,其他哲学社会学领域的教授们恐怕都有同感。

问题是,导致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交织了错综复杂的太多因素,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管控需要的等等。有些因素固然无法直言批评,但简单地归咎于性别即使从社会学学术的角度来看也极为不妥。

哪怕说的都是事实,也无法得出“学术界不是女生地盘”的结论。1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也曾经公开发表过类似言论。当时,2005年1月份,萨默斯在美国全国经济学家会议上公开说:“大学中缺少女性科学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两性之先天差异。”。要知道,萨默斯这么说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起公开歧视女教授的言论一经披露,就引起了媒体和舆论的轩然大波,而萨默斯因为包括这件事在内的一系列事情而成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个被通过不信任投票而黯然离职的校长,也是150年以来任期最短的一任校长。

女性在学术界成就不如男性,即便说的是事实,但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大量研究都根本无法得出女性不适合学术研究的结论。恰恰相反,女性从事学术工作相比于男性有更大的压力,一些压力来自类似冯钢教授这样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另一些压力来自大多数女性研究者还要更多地兼顾家庭,带孩子或者做家务。

因此,一名社会学教授,起码应该了解到这些,并且更应该呼吁给女性研究者创造更宽松的环境,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反过来轻飘飘说什么“学术界不是女生的地盘”。

如此公然鼓吹性别歧视的言论,冯钢教授在公开的微博上肆意就说出来,最大的后果是被社会舆论批评、指责,不痛不痒,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公然歧视的言论太宽松。如果有强势的女教授联合工会来杯葛,像当年萨默斯面对的那样,估计冯钢教授的公开言辞就要谨慎得多。


b2d52b746b5e61ffc635a4e411bc37c6x550x309x71.png
发表于 2017-11-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