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乡村兽医张中雨 为父老乡亲服务永无怨言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刘家成 袁春华)在大巴山深处通江县龙凤乡长乐寨周边,经常奔走着一个身材矮壮的中年男人,他斜挎着一个体积占他三分之一的帆布包,徒步爬山淌河,或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乡村土路上,行色匆匆。他叫张中雨,今年39岁,是原长乐乡唯一的一名兽医。
张中雨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以前是乡里的老兽医人员,他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对禽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就跟随父亲学习防疫医骟。大山深处村里的条件差、畜禽养殖、医疗技术落后,通江县畜牧局鼓励兽医人员的子女就读兽医专业,改变县里的畜牧现状。他父亲考虑到为了让子女得到好的教育,1995年,张中雨参加了由县畜牧局组织的考试招生,考到达州农学院学习畜牧兽医专业。1998年10月,正式走上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主要工种是畜禽防疫,牛改冷配技术,仔猪骟割技术,及动物的出售检验等。2005年拆乡并镇后,长乐乡合并到龙凤场乡,从长乐寨周边到乡畜牧兽医站有10多公里,路远交通不便,很少有畜牧专业人员过来服务,原长乐乡的兽医只剩下张中雨一人。在出诊过程中,张中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只能查找资料,或者电话中与同行交流,治疗过程中需要帮手就临时喊养殖户搭手帮忙,就这样,经过不断的积累,他成了兽医行家,救治过程中从没出现过差错,治愈率达95%以上。
原长乐乡经济条件很不好,属于全县倒数几个乡之一,公路通到家门口的人家只占十分之一。四个行政村21个社3千多户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有猪和牛,张中雨隔三差五就要到乡亲们的家里去给牲畜诊治、打疫苗。农村条件差,圈舍简陋,张中雨每次出诊都要进入猪、牛圈给牲畜看病,有时候弄得手、脚都沾上粪,满身都是臭味。养殖户过意不去向他致歉时,他也只是笑笑,说洗洗就干净了。不管天晴下雨,只要老乡召唤,他从不拒绝,随喊随到,还经常主动电话回访,向老乡询问牲畜的病情。出诊有时还能骑摩托车,但更多的时候是徒步走山路。逢雨,衣服淋湿是常事。他的妻子蒲志银告诉记者:“5年前,他出诊遇到大暴雨,不仅衣服湿透,还在路上还摔了一跤,足足生了一个月的病。”每当张中雨看到老乡因猪(牛)生病那焦急的脸神时,他都细心安慰老乡,拼尽全力去救助。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尽力救助事关乡亲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义。作为兽医人员的那份“美”,就是他这份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自从有了他辛勤的付出,这个大山深处的边远乡村,再没有发生过一次动物疫情。
今年6月2日,深夜梦中的张中雨被来电铃声惊醒,打来电话的是八瓜山村的精准扶贫户于能信,他焦急的说着他家母牛分娩小牛已经5一6小时都没有生下来。当他接到电话时心里也非常着急,天下着大雨,正值农忙季节,白天正忙完家里农活,身体也很疲惫,再加上路途遥远。但想到对于贫困户家,猪牛是他们家里现在唯一的希望。张中雨拖着疲惫的身躯立即赶往于能信家。泥泞的山路,他走了50多分钟才到,浑身衣服湿透。农村兽医条件差,不像人的医院里有什么临床和分娩器材,他全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畜主配合,用绳子拴着分娩出的小牛后脚,把小牛慢慢的拉出,这一分娩过程用了三个多小时,结束时已是临晨三点过。这时大家都才松了一口气,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才露出笑脸,他才用火把自己衣服烤干。牛主人家让他在他家休息,但他又考虑到另一家的病畜牛非常危急,如果在他家过夜的话时间来不急了,衣服烤干后,又立即赶往另一农户家,因路程较远路又不好走,当他赶到位于至诚农场的杨正江家时,天已亮了。这次出诊累垮了他的身体,回到家他就感冒了,足足生了一个月病。
张中雨不仅只为乡里的动物防疫治病,还为老百姓的收入着想,在看到农村传统的牛配技术,所产下的小牛大都个体小,卖不到好价钱。他通过学习在杂志上看到现代牛改冷配技术,看到通过冷配的牛不仅个体大,而且所卖价钱也比本地牛高得多。他毅然决定学习牛改冷配技术,将技术引进到乡里。但是对于这项新技术,却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对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在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项工作很脏。乡里人思想传统,当得知个别人瞧不起他时,他微笑面对。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冷配成功的牛产下小牛仔的时候,人们看到了这项新技术的成功,见证了老乡收入的提高,他只是欣慰的笑了一下,一如既往骑着那辆摩托车奔波在大山深处的村道上。
一心为了乡里防疫工作着想,张中雨自己的工作编制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00年,他被通江县畜牧局正式招聘到原长乐乡畜牧兽医站工作。同时,他还获得了由巴中市畜牧食品局颁发的《动物检疫员上岗证》,有效期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服务区域为长乐乡。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工作7年后,通江县畜牧局进行人员清退,他被清退。解聘后,他仍坚持不计报酬工作至今。期间张中雨也找过有关部门反映这一遭遇,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历经曲折,备受艰辛,仍然没有恢复工作职位、获得应有补贴。按理说没有了工资,也就没有了工作,他何必苦苦坚守,为村民义务服务。但张中雨是一个例外,他热爱这份工作,加之周边没专业人员从事畜牧医疗工作,他只好一如既往地按照畜牧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在龙凤场乡畜牧兽医站的引导下,履行原辖区内的畜牧兽医工作职责。
没有工资,没有正式编制,张中雨也从未想过多收老百姓一分钱,每次出诊只收药品费。双羊坪村6社的杜大爷说:“这小子是个实在人,每次来给我养的猪看病都是十块八块就搞定,喊他在家里吃饭他也讲礼(婉拒)”。对于这,张中雨说自己也是农村人,家里的庄稼牲畜一年到头换不了几个钱,多收村民的钱,他于心不忍。正是因为他的于心不忍,家里经常入不敷出,三个孩子的学费经常都是东拼西凑,妻子只好到建筑工地打零工,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支出。家里经济太紧张的时候,他也曾想外出打工,至少一年到头有盼头。但每次想到自己走了,乡亲们养的上千头猪,几百头牛就没了看病医治的人。他深知一头牛、一头猪对一个农村家庭的重要性,也知道乡村兽医这个又苦又累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他担心那些生了病没人医治的牲畜,忘不了乡亲们那无助的眼神。涌起的念想也就昙花一现,他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从解聘至今已过去10多年,但是张中雨始终坚持在乡里防疫工作的最前线、最需要的地方,凭着扎实的医务技术为乡亲们服务。如今,他除了要照顾周边3000多户人家里的牲畜,还要经常去给乡里新建的一户鸡场、一家猪场和两个家庭农场防疫消毒。 “兽医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牲畜无病痛,乡亲们脸上开心的微笑,我就很开心了!”张中雨经常这样开导自己。谈到自己的理想,张中雨憨厚地说:“能用所学技术为猪、牛治病,为乡亲们服好务,我就心安和满足了!”
原文链接 消费日报 http://apps.xfrb.com.cn/plus/view.php?aid=210820
https://www.toutiao.com/i6487994672181412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