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案头,少不了一株菖蒲。古往今来,写菖蒲、玩菖蒲的人多不胜数。
最早关于菖蒲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经》,这本中医名著宣扬菖蒲有“长生不老”之效:“久服轻身,气不阻滞则身体通利。不忘不迷惑,延年。”《吕氏春秋》也说,孔子学周文王吃腌菖蒲,因太苦“缩项而食之”,吃了三年才慢慢习惯。
汉代以前的菖蒲是养生的食品,而汉代开始,菖蒲就渐渐进入了“雅玩”的行列。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认为菖蒲的清雅与品行相合。所以就开始有了书斋案几上,瓦器石盆中的菖蒲。此后,菖蒲盆栽就自然而然的一路发展成为国人眼中,高雅情趣的象征了。
菖蒲雅玩是会令人“痴迷”的。人们对于菖蒲的喜爱日深,甚至赋予菖蒲以人性,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
自此,菖蒲也越来越成为文人的心头好,或入画入诗,或摆放案头。
古代文人用文字和画作,将菖蒲的身影留在纸上,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譬如明人张宏有一幅《行书端阳词轴蜀葵图》(词为沈周作),画面是蜀葵与菖蒲。“蒲酒畔,粽盘边”,沈周以此表达无所拘束的生活。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不但写菖蒲画菖蒲,还以菖蒲自况,结交了一群如菖蒲一样孤清的友人,给菖蒲过生日、娶媳妇。
金农有一幅绢本水墨《菖蒲图》,三株密植菖蒲,短而细密,而蒲盆朴拙高古。金农以内敛的短细笔触,“植”出的这三盆菖蒲,真正体现了菖蒲的审美标准——短、细、密。
诗人陆游也曾作诗表达对菖蒲之爱:“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文豪们把养蒲当做修心养性之“闲趣”。
明代“生活美学大家”和“家具大咖”文震亨,在他写的《长物志》里就盛赞:“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四雅当中,唯菖蒲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古人莳(shì)养菖蒲的方法更为绝妙:“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现如今,当菖蒲被广泛用于文人雅士的案头盆景时,养菖蒲新口诀便应运而生: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
微风避雨,少分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
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薄施厚灌,勤理剔黃。
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野逸清气,不宜艳妆。
配石清供,古盆內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在盆里摆几块石头,盛满水,向石上洒些冷米汤,再抛些菖蒲籽,然后把盆子置于阴湿之处,石上就生出条条细叶。
既然是雅玩,必然是精细的,菖蒲也是如此。仅仅是菖蒲的种类,就有黄金姬、金边、虎须、金钱、野生石等等,这些菖蒲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
黄金姬菖蒲是日本彩叶菖蒲里面的茗品,叶形纤细,叶色鹅黄;野生石菖蒲生于山涧之间,山石清泉,遁隐于野;金钱菖蒲呈皇冠圆形,一圈旋转而上,古人称之为金钱,是形似钱之圆形,另则说明其高贵,小金钱菖蒲意在文气,色形均雅;虎须菖蒲细且长,叶子柔韧程度适中,犹如玲珑之剑。
△ 黄金姬菖蒲
△ 姬菖蒲
野生石菖蒲
△ 金钱菖蒲
△ 虎须菖蒲
△ 虎须菖蒲
△ 金钱菖蒲
△ 姬菖蒲
△ 野生石菖蒲
△ 姬菖蒲
△ 极姬菖蒲
△ 黄金姬菖蒲
△ 虎须菖蒲(60年以上)
古人对于菖蒲的态度,或许可用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的这句话总结:“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