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韵 乡 愁
诗人先哲远去,一世诗文相伴天际。余老先生走了,您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余老先生您个子虽小,站到讲台上朗诵诗时,像个巨人众人倾服,对您持续写作至死方休及敬业精神感佩有加,您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文化史。为表示哀悼特此写《四韵乡愁》随笔。初读余老先生的作品是在小学,曾记起那时是读到了余老的《乡愁》,小时候不知道内涵,也就是读着顺口,不拗口,那时也就这印象。到了大学,有了机会进一步的了解余老,《乡愁四韵》是余老为数不多的散文集里,精心地拜读后,也就从那时起真正的探询到了这位传奇爱国诗人的风雨坎坷,在连读几遍之后,整个人也陷入了乡愁的深情呢喃里。余光中老先生《乡愁四韵》一韵长江水,二韵海棠红,三韵空白的旋律,四韵腊梅香。我听后衍生出了我自己的《乡愁四韵》一韵青衣江,二韵瓦屋杜鹃红,三韵健康洪雅情,四韵雅茶香愁。
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着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乡愁四韵》有四美,一美美在意境,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美美在结构。联想自然,环环相扣。《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三美美在音韵,罗大佑曾为这首诗谱曲,《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美美在感情。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又是半个世纪多,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思归的心。台湾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临终遗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集中表达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悲愤出诗人”,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乡愁四韵》是余老中年时的作品,那时的政治形势稍稍好于之前的几十年,台湾当局对反攻大陆也极少提起,台湾人民群众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达到了最高涨的时候,毕竟在大陆有着自己的亲人,有着自己的祖坟,余老也不例外,少年时的一曲《乡愁》感动了全球华人,生于南京,躲过了南京大屠杀,后再次在重庆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他,对于大陆有着说不出的割舍,日后的留洋更是让这位多情游子对祖国母亲怀念不已。
《乡愁四韵》全诗共分四段,余老分别运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作拟,象征着心中的情愫,浅酌低吟成醉,梦回鹦鹉洲头。长江水向天际流。碧波问燕语,芳渡少年游。又是飞花时节,半生落魄吟讴。此情别去几春秋,无由总相忆更饮一江愁,在第一章中,余老取用长江水意想,可谓下了番苦心,长江水在历代诗人中都是悠悠思念、绵绵情感的隐语,在此余老同样有着这样的用心,再者是长江之水天上来,绵绵不绝进东海,比起黄沙沉沉的黄河水来说,长江取于天上,着实让人感到神圣之意,侧面显示了对祖国思念不是普通的思念,是高于其他思念的一种情感。而后余老认为长江水又是酒一样的长江水,此处即和以上解释呼应,同样含绵长醉人思念之情。余老在接下来提到了醉酒而不是饮酒,那么在此处即可看出余老对祖国的感情之深,饮酒往往是闲暇时候小小的呷上一口,用来形容爱国之情显然不合适,醉酒更能体现出对大陆母亲炽热的爱,想到此实在佩服余老的措辞,实在是字字见情字字见功,憔悴韶华依旧,寂寥燕子西东,寂寞乡心别后空。神如无主絮,发是白头翁,暗放东风归处,故园半挑帘栊,海棠似血血尤浓,惜花人何在,微雨断肠中。第二章中,余老别出心裁的起用“海棠红”位居次席,我认为,余老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给读者这样的一个印象,就是这首诗歌不完全是单纯的思念,给人感觉文人永远清弱,余老在寄托思念的同时,还不忘要记住耻辱,要振兴中华,海棠红在当时是象征完整的大中华版图,而现今早以物是人非,所以在余老思念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热血豪情,让人肃然起敬。紧接着的血色和烧痛更是将爱国之情上升到人生理想的高度,不可缺不可少,读到此章节,眼前仿佛看到的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热血沸腾即将投身到祖国奉献的大潮中,人到中年的余老没有被生活的疲惫所拖累,没有被繁冗的工作所羁绊,还能有这样的鸿图大志,着实让我们钦佩。
寒空琼瑶纷缀,涧边玉树枝弯,东风不到故人边。霏微吹破梦夕阳照满山,回首尘缘来去十年生死悲欢,江南对燕半飞残,试笔问新笺思愁两无牵,在第三章中,余老在红之后紧接着用了白,而且还是静静的雪花白。那么其用意在于余老考虑到在我们群情激昂之后,需要的还是一种冷静。况且在后面的措辞上,余老将之形象为家书样的雪花,独倚寒窗忆短长,别来多少事,点点腊梅香,阿母灯前温语,霜鬓染尽残光,问君为何泪彷徨,年年佳节处杯酒助凄凉,在最后一个章节中,余老终于想到了腊梅,这腊梅的涵义就太丰富了,最基本的是腊梅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在者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纵观全诗,我发现在全诗四个章节中,余老分别用了“瓢张片朵”四个单位很小的量词,如果说换成“湾园地片”不是说不通,但是余老坚持了用前者,我认为有着深刻的含义,深刻思考下量词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果不其然余老的四个意想各个内涵丰富,各个意义广阔,那么这一前一后一大一小相互对比,就更能体现出余老对祖国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思想,写到此处,真的被余老的真挚热情所深深的打动,为了家庭、事业、亲人、儿女、或是什么,背井离乡,可那份刻骨的故乡情总是会在每个游子的梦里回响熟稔的呼唤,回来吧回来幺故乡的游子。〈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