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头条号写了一篇《文化的没落:诗国无诗》。不料在评论区引发各位网友的热烈争论,各位认为是“好好地一锅汤,突然来了一粒老鼠屎”;有网友误以为我是某某流派的杰出诗人,让我晒晒自己的佳作;更有网友出言“警示”余秀华,不要无底线的炒作,等等。
不管是建议,还是嘲讽,我都在评论区看见了(所以我有很认真的看评论)。思考了许久,特意来说说我的看法,谈一谈余秀华,再应邀拙劣的评论一下余秀华的“睡诗”(网友称谓)——《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
谈余秀华
之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刚刚轰动的时候,那时候我并没有在意,题目很吸引眼球,心底下意识以为是炒作而已。一个无聊的下午,我经不住“炒作”的诱惑,去看了这首诗,极为震动,后面详叙。紧接着我又看了凤凰卫视关于余秀华的访谈,在后来去买了她的诗集来看。当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对余秀华的了解也就更多。那么笔者是怎样认为余秀华这个人的呢?
一、身在农村,尚有写诗这等情操,还一直在坚持,别人以为是不务正业,笔者以为是追求。大部分中国人祖上几代人应该是农民,但奇怪的是有一部分人看不起农村人,这实在是一个悖论。的确,农村人接触“高等”知识的人的确很少,工作基本是农活,没有多余的文艺思想。不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余秀华还在写诗,追求高雅的艺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
什么是追求?这当然意义很广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笔者以为,追求就是在满足果腹之余,尚有精神满足,此之谓追求。追求有俗雅之分,但无贵贱之别。在大多数人追求高雅,或者是附庸风雅的时候,余秀华并没有如此,她也只是我手写我心罢了。即使是最后的成名,那也是因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被编辑看重并推广而已,余秀华可有炒作?
没有。
所以,余秀华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这种追求即使不被人发现,也是极为高雅的。
二、身体残疾,思想不残疾,反而超越了身体本身的局限,在另一个维度上达到了更高。她是脑瘫患者,有着自己的婚姻,如意与否,姑且不论。但就从小到大的这种病患生活,所遭受的非议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在朗读起自己诗歌的时候,她就像个得意的孩子,充满了自己,觉得“别人没有我朗读的好”。的确,余秀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当然只有自己最懂自己的诗,更能够体会到里面的情怀。
毋庸置疑,余秀华在自己的诗词里面,找到了自信,精神没有被自己的形体囿困,反而在某些维度上达到了更高的位置。
三、心理坚硬,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网友们的无情嘲讽。余秀华成名以来,有太多的攻击、流言蜚语降落在她身上,但这并不妨碍她的坚强和自信。在凤凰卫视邀请她去签售的视频里,面对多家媒体的镜头,她从容面对,笑谈诗词,侃侃而谈,丝毫没有病患的颓废。
不要忘了,从小到大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残酷的,常人或许难以想象。她曾经年轻过,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独自懵懂面对自己的婚姻。在这些经历里,她已经变得成熟,心理也比较坚硬。
所以,网友们的嘲讽,又算得了什么?
四、充满血与泪的才华,对诗词的理解,对审美的判断,相对耀眼。余秀华的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经历,来源于自己的血与泪。
生活割了她一刀,她用自己的躯体勇敢面对,企图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控诉。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规划什么,怎样才能在这场控诉中赢得命运。当然,她做到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和命运的较量中,她小胜一筹,至少是在现在。
能胜过命运的,又有几个人?
谈“睡诗”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许多网友不喜欢甚至反感,理由多半基于所谓的“低俗”,认为基于情欲,极为不纯洁。其实,这是一种误判。俗雅并不只存在于言语,更在于心灵。情欲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这是无法否认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确如此,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丑。追求美是一个人的本能,但能从丑中发觉美,这才是本事。而丑并非不美,波德莱尔一首《恶之花》,读起来让人作呕,堪称恐怖现场,但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被那么多人喜欢?
同理,“睡诗”怎么不美?
美在哪里?
一、反差美。“睡你”二字,一来就给读者一种低俗的印象,在读者心里会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可是读完全诗后,又感觉这种“睡你”其实不容易,要经历好多的奔跑、努力、危险、诱惑、蒙骗、血泪……目的越极端,也就越艰难,也就越凄凉。
这是一种审美的发差,当低俗遭遇最强烈的本能感情,还会低俗吗?不会。反而会激起读者的悲伤,这是一种快感。
来自于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意境美。无疑,中国古诗词最讲究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经过特殊的艺术手法的加工而形成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着一字思念,却通过枇杷树将对妻子的怀念全盘拖出,悲伤的意境笼罩全篇;中国的近代诗也同样讲究意境,比如童话诗人顾城等,都善于运用意象营造意境。
同样,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运用了许多的意象,诸如火山、河流、蝴蝶等等,这些都是相对较美好的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却是一种被美好掩盖的一种悲伤。
美与悲,从来都会形成巨大的反差,就像玫瑰刺刺穿了美人的脖颈。
三、女性美。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在诗歌中,无论是舒婷《致橡树》里面的柔美自立、还是翟永明《女人》的孤独表白,都彰显出独立、自尊的女性。
那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算不算女性主义诗歌呢?当然算!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表达出的,是一种女性对爱欲的表达,艰难苦涩的追求,以及由于女性的特殊性带来的不平等;对人性的关注,女性也是人,他们不及伟丈夫那样的力气,仍旧可以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当然,笔者能力有限,想了许多要表达,却又说不出。无奈只得引用余秀华的伯乐,也就是《诗刊》杂志编辑刘年对其的评价——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这是笔者认为的,对余秀华最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