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阅读教学如果成功,那么语文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书籍资源的匮乏、教学条件的缺失是确实存在的客观原因,但对阅读积累的不重视和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氛围也是阅读教学难有突破、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量”的积累,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1、立足课本,紧抓既有的资源。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材料,并且课本文章的选取均是众专家们深思熟虑之后而成的,其质量和价值是很高的。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数量和质量,对于无法拥有大量阅读材料的农村学生来说,是夯实阅读基础的关键。
2、阅读报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报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坚持每天看报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还可以了解时事热点、拓展视野,同时,新闻严谨的行文风格对于小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字词积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质”的引导,精选优秀阅读文本,制定最合适的阅读目标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在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之时,老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把关,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选择在良莠不齐的作品中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在了解学生可获得的课外阅读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合理地挑选适合现阶段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或是组织安排学生共同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在文本选择中,除了注意文本优劣外,字数篇幅、阅读难度、体裁题材等均需要综合考虑,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尽可能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无论古今中外都能有所涉猎。
三、个性化阅读,找到学生的个人阅读目标
在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且有了一定阅读积累之后,则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全班阅读教学质的突破。在阅读教学的日常中,应实时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变化,不仅仅是整体情况的了解,更要细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阅读兴趣,推荐和制定更高水平的阅读目标和书籍,让学生能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而针对阅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需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训练,尽快跟上步伐。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程,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这样硬件资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阅读不只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或者考试题型,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这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