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内涵也十分丰富,包括妈祖信仰、城隍信仰、观音信仰等等。在宋代江浙一些地区,还有一种张巡信仰。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一说蒲州河东人)。张巡在为官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政绩显著。天宝初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夺取战略位置重要的江淮地区,安史叛军南下,很快攻入河南境内。身为真源令的张巡,招募士兵,抗击安史叛军。双方发生多次战斗,张巡亲自领兵作战,不断击退叛军的进攻。之后贼将尹子齐复围睢阳城,由于长时间无粮草供应,士兵被饿的无力作战。最终张巡等将士被叛军所俘,皆不屈而死。
张巡与许远以千人之力斩敌数万,有效的阻止了叛军南下,保障了江淮地区的安全。张巡等人的英勇战斗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显著功劳,有效地为唐朝反攻争取了准备的时间。当时的侍郎张镐令萧昕书写张巡的功德,并上书皇帝旌表二人,但因为“食人事件”(睢阳之战中,因缺少粮草供应,张巡下令分食城中妇孺),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名士张澹和李翰等人据理力争,最终唐肃宗下令追赠张巡“扬州大都督”,并在在睢阳为张巡、许远二人建庙,世称“双庙”,每年祭祀。
地方将领张巡作为忠烈的化身,成为唐王朝认可的供奉神后,地域影响不断扩大。张巡信仰从河南地区不断向外扩展,尤其是宋代的江浙地区,张巡信仰曾盛极一时,兴建了许多张巡祠庙。
张巡为抗叛军,以身殉国,确实令人景仰,在北方其桑梓之地和殉职地皆有庙祀,不足为奇。但是在江浙地区也有很多张巡的庙祀,在衢州府志、常熟县志、常州府志等地方志中均有记载,这是为什么呢?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有篇文章认为,这与唐宋中央政府的大力提倡和不断追封,文人对张巡主要事迹及精神的记述与赞颂以及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有着紧密的关系。
唐宋中央政府,始终推崇忠君报国的思想,推动了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扩展和传播。张巡忠臣的形象能体现封建礼制的要求,历代统治者希望用其忠臣典范来教化官员和下层民众。中央政府通过对“战神”张巡的不断封敕,建庙进行祭祀,表示对张巡精神的赞赏和歌颂,借机希望在地方官员和下层民众中形成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扩大张巡信仰的影响范围。
历代的文人学者赞颂张巡的英勇、忠烈,使张巡事迹在江浙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百姓中广为流传。这些文人的作品,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张巡忠勇义节的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发展。
宋朝北方中原地区往南方地区的不断移民,对张巡信仰的地域扩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不仅迁移到江浙地区的北方人信仰张巡,在江浙一代的南方地区,如吴县、杭州等地也纷纷建造了很多张巡庙。张巡誓死保卫睢阳,忠君爱国的气节使他能很快被江浙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张巡信仰经历了唐中后期和两宋的发展,宋代是张巡信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他的忠义,宋朝中央政府对其信仰大力提倡,大量文人对他赞颂不断,这些因素导致了宋代张巡信仰内涵不断丰富和张巡祠庙在江浙地区的广泛兴建,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巩固王朝统治的目的。而对于张巡这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张巡挽救了整个大唐江山,使唐王朝多延续了140多年,也有人说张巡吃人,违背人伦常理,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