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对我说:“在赵公山旅游是不宜的,仅是可以野外徒步活动,科学考察就好。比如青城后山,灵岩山,已经很不错的旅游景点,人气也不是那么好。比如龙池的恢复工作,会有人去旅游?……”,所以对赵公山的旅游开发并不看好,失望的情绪溢于言表。但他并没有想到,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的点面多,参与的人员广,完善的时间长,并不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工程。试举两例来说明。
首先说说峨嵋山。至于峨嵋山的是啥候名扬天下的,没有上千年,几百年肯定是有的。但峨嵋山成为旅游热点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了。记得我第一次登峨嵋山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赶车只能赶到峨嵋山山脚的报国寺,再要向上,就只得靠两只脚了。那时登顶一般要用三天时间,因为从报国寺开始登山,一路向上足足有一百二十华里,沿途要经过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中峰寺、广福寺、清音阁、一线天、洪椿坪、仙峰寺、遇仙寺、华严顶、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然后到金顶。光陡峻的漫坡就有九十九道拐、钻天坡、罗汉坡、七里坡、五里坡等数道,艰难自不必说。爬坡时,虽然在路旁还堆积有积雪,但只穿了一件衬衣还得不停地出汗,那味道就不摆了。那次上下峨嵋山一共用了五天时间,回到成都后,好几天上公交车还得拉着扶手才能上去。
最近一次上峨嵋山是去年,峨嵋山的旅游区已经划分成了三个区,即:
高山旅游区,范围是从雷洞坪到金顶一线,坐公交车可以从山脚直达雷洞坪,顺公路上行一公里即到达接引殿,在接引殿坐上缆车就可直上金顶了。到雷洞坪,浓雾就开始了弥漫,蒙蒙胧胧中,山影、树影、人影在雾中漂漂忽忽,时隐时现,晃若进入了仙境。坐缆车上到金顶,看日出,赏云海,观佛光,看着太阳在云海的波涛中一跳一跳地上升,看着一个个山峰像小岛一样地在云海中漂浮,看着自己的身影罩着光环出现在远处的云层之上,这时,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便由然而生,自己也快要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中山旅游区,可从山脚坐公交到净水,从净水坐缆车到万年寺,参观了万年寺后,就可一路向下,浏览白水寺的“白水秋风”,看看白娘子苦修千年的白龙洞,到清音阁欣赏“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的绝美景致,然后顺黑龙江而上,在黑龙江栈道上仰头观望一线天,到生态猴区逗弄弥猴,到“远哉宝掌驻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的洪椿古寺中吃一餐斋饭,再在“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洪椿树下喝一碗禅茶,然后在九十九倒拐上接受猴群的夹道欢迎,到仙峰寺旁的九老洞中拜访神仙,如果体力还允许的话,爬上钻天坡,听洗象池中的弹琴蛙的古琴演奏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低山游览区,包括有报国寺、伏虎寺、解脱桥及坡上的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等,在报国寺中听了“圣绩晚钟”后,就可以到伏虎寺去欣赏乾隆皇帝御题的“洁垢园”、“布金林”,看看清洁得一尘不染的伏虎寺大殿、禅房,出伏虎寺沿路前行,站在解脱桥上,看看是否有自己的凡身从桥下顺水流走,然后走进雷音寺中,想像一下孙悟空觐见佛祖时倒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在纯阳殿中看一看佛教名山中唯一道观中的道士的工作、生活场景,在神水阁前吃一碗神水豆花,然后在阁上泡一杯神水仙茶,看着茶水冒出了杯口而不溢出,在杯的上面形成了一个球面。下山后,还可以到红珠山“蒋委员长”当年泡过的池子里洗一次温泉,消除掉一天的疲劳。
我这一次到峨嵋,为了节约时间,减少疲劳,采取了由上向下的方式。早上五点半就赶车直达雷洞坪,然后走上一公里到接引殿,坐上缆车直奔金顶看日出,把该看的都看了,该拍的也都拍了,又返回到了雷洞坪,赶车到静水。到静水下车时时间才刚过十一点,为了赶在当天下山,就简单地吃了饭后坐缆车到达万年寺,、赏玩一番后就顺路下山,在白水寺欣赏了峨嵋十景之一的“白水秋风”,在白龙洞参观了白娘子出山前修炼的洞府,到清音阁前黑龙江、白龙江汇合处踩踩水、拍拍照,到生态猴区看了会猴子,在五点左右就到了五险岗停车场,赶最近的一班车下了山。到山下停车场时正好有一辆到乐山的车,不到九点就在乐山美食一条街订好了酒店,坐下来悠闲地吃跷脚牛肉了。
对于“青城后山,灵岩山,……,人气也不是那么好。比如龙池的恢复工作,会有人去旅游?……”的说法,我认为是太急于求成了,时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比如说我两次到青城后山,所看到的就迥然不同,但环境的进步是明显的。
第一次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探亲回到成都,当时看到了对青城后山的宣传正搞得热火朝天,说是青城后山原始古朴、风光秀丽,已经开发出来了,并具有了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当时想到母亲辛劳了半辈子,哪也没去过,所以就陪母亲到青城后山去走走看看。我们从成都坐客车到了太平街的长途客运站,恰好有到青城后山沙坪的班车。那时到泰安的公路已经修通了,但班车只能到沙坪,所以我们从沙坪下车后就立即赶往泰安,好在只有七、八里路,在中午时分就赶到了泰安。当时泰安还零散地分布着十余间房子,但饭店只有一处,另有一个卖糖果烟酒的,其它的就全是住家了。我们是从飞泉沟进的山,虽然在吃饭时还看见有七、八位前来耍的人,但进山的就只有我们母子两,所以上山快一个小时才在一个路边亭子里见到五、六个人,摆谈中才知道他们是当地从都江堰城里请来给景点取名的“秀才”。晚上同他们摆龙门阵时才知道,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景点,他们只在四个地方取了名,即:印月潭、百步长桥、仙女池、白云群洞。那时上山没有正规的路,全是用用锄头挖出的土路,外沿用一枝树条拦了下就成了路。我们用了整整半天,一直到天黑了才走到了白云村,在白云村住下。这半天时间一路行来,就没见到一个人。当时的白云村就五、六户人,开客栈的就一家,外带餐馆。当天晚上在这里住的就上山时遇到的几位“秀才”和我们母子。这家客栈共两间客房,一间四张床。所以就我同“秀才”们住了,母亲就和客栈主人的女儿在女儿的房间一起睡。这里的住宿是一人四角。我记得,当天晚上客栈为我们做的晚饭是腊肉、豆花,装腊肉的是农家用的土巴碗,装了大半碗,豆花也是农家用的汤碗,满满的一碗,这顿饭我们母子一共花费了不到一元钱。由于当天晚上下了雨,所以我们和“秀才”们起床后一时下不了山,在客栈里吃的早餐是红苕闷饭,一人花了一角五分钱。
时间过去了五年,我已经工作调动回了成都,当时孩子放暑假,就带着孩子又一次到青城后山。这次也是只能赶车到沙坪,走路到泰安。当时的泰安已经形成了一条街,餐馆也有了三、四家,加上卖其它的、开客栈的,也有十来家了。当时在飞泉沟口的桥这边,刚修好了“飞泉沟宾馆”,有十多间客房,没有标准间,最小的房间也有四张床。房间内的设施除了床、被盖和一个暖水瓶外,洗脸盆都没有,洗脸、洗脚就到宾馆旁边的水沟里洗。我们在订房间时订了两张床,我睡一张,两个儿子睡一张,每张床一晚四角钱。当时我就对宾馆前台的人说,我们住的这间房今晚就不要另外安排人了,也得到了保证。其实我说这话是多余的,当天晚上在那里住宿的,就我们父子三人。第二天早上,由于泰安街上的餐馆还没开门我们就上了山,走过了百步长桥,在路边的一个个体餐馆吃的早饭,一共吃了四个菜,有一个还是麂子肉,一共花了不到一元钱。当天下午我们还是到了白云村,虽说那时五龙沟的路已经修通,但由于是毛坯路,危险,我们只得又从飞泉沟下山。当走到望云亭时就已经过了六点,看样子天黑前是下不了山了,就准备在望云亭住一晚。在望云亭那的客栈里共有六、七间客房,但都住满了,我们只得向山下赶。当时想的是,如果碰巧了在路上有客栈,再住下也不迟。可惜的是,到天黑了也没见客栈。好在石板路已经修好了,我们虽然摸黑走了很长一节山路,总算平安地下了山,在泰安找到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住宿费还是一张床四角(我们住的那间房间刚好两张床)。
至于青城后山是何时开建,又是何时完善的,我不得而知,但从我几次到青城后山的经历可以说明,景点的增多,设施的完善是逐步地完成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决不可能一步到位。青城后山是如此,其它地方也只能是如此,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厚此薄彼。
要说到厚此薄彼,就要说到“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了。在看了该“规划”后,给我的感觉是避重就轻,离不开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这三个已经成熟了的地方,所列的其它景区都是点缀。虽然“规划”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好像是面面具到,但那是表面上的花样文章,实际上很难落实。比如对古城区只有廖廖数字:“按照历史名城保护要求,控制建筑高度与建筑形式,维护传统风貌”。控制高度是多少?传统风貌是啥样?都没有具体的说明。为啥呢?比如有几个地方已经明确提出了“控制建筑高度在三层以下”,为啥古城区就不定出一个限制高度。想来是与一河之隔的都管局办公大楼有关,都管局办公大楼具体多少层没数过,但绝对不低于了十五层。它就像鹤立鸡群一样,用超常的高度和威严的气势辗压着古城区,不但极不协调,还极大地破坏了都江堰旅游区的整体美观,本应拆除。但都管局的来头大,背景硬,惹不起,于是在“规划”中采取了规避的态度,惹不起总躲得起嘛。所以,在古堰景区门前恢复草坪的工作中,拆房拆到了都管局办公大楼前就止步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还有,虽然在规划中把都江堰的地盘划成了七个景区,但各个景区应体现出的特色是什么?各景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没有具体的规划,泛泛而谈,千人一面。就拿赵公山举例吧。
对于赵公山景区,规划是这么说的:“保护自然景观环境,以财神文化为主题,加强风景建设。建设游步道,适当建设文化小品、风景建筑等,其建设体量宜小不宜大,风貌宜传统。开放玉堂熊猫基地,作为景区的重要游览组成部分。 加强旅游交通管理,使用环保车接送游客”。这显然就是对赵公山的历史缺乏考证,也不了解赵公山的现状,泛泛而谈,应付了事。据史料记载,赵公明原来是烁乐鬼国的大巫师,信奉的是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巫教,与儒释道三教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向道教靠拢,把古代巫教中的许多内容都遗留给了道教。在春秋时代,理性主义高扬,巫教的地位进一步降低,所以被道教创始人张陵的正一道兼并,赵公明自己也成了为道教护法的一位坛主。后来,道教走上了统治地位,就向外宣称:“自古巫道不相容,巫族余孳,人人得而殊之”。所以,就把赵公明打入了冷宫,巫教的典籍也变成了道教的典籍。从而赵公山也一同衰落了。如果建赵公山景区丢掉了这一段历史,就失去了自己的历史价值,就只能成为青城山景区的附属,就没有建立的必要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都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就算是抛砖引玉吧,请麻辣朋友们接着往下说。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