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互相愛

[原创·贴图] 你不知道的中国历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两篇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姓姜名羭纥,又称赤帝,号神农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神农氏其父少典为伏羲与女娲之子,其母名女登,是烈山氏部落的女首领。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政权的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此以姜为姓。
    传说,女登一次到华亭(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陕、甘、宁三省交汇处)游玩,忽然天降大雾,她和同伴们走散后,遇见一条变成美少年的神龙。于是,春心萌动的女登与其在野外交合。须臾,雾散云开,从睡梦中醒来的女登遍寻各地也找不到少年,唯见沟壁有一石龙,高约三丈,长约二十丈,头西身东,龙尾藏于山中,宛若真龙一般。回家后不久,女登便怀有身孕。
    祝融三十二年(丙寅,公元前4795年)孟春,女登在潬渚(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境内)生下一子,并以姜为姓,从母为烈山氏,从父号神农氏。伊川县大莘店西有九道沟称作九龙沟,九龙沟各有泉水形成九条溪流,汇于潬渚。古书上记载:“神农即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
  神农少年时,其母常带他到常山游玩。山上的风景极好,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还有千姿百态的鲜花,叮咚如歌的泉水以及各种活泼可爱的动物和小鸟,而神农每次跟随母亲上山,总能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于是很自然的知道了天地日月星宿,知道了山川溪流湖泊,知道了鸟兽鱼虫类别,也知道了花草树木的种属。其母还教他,山上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无毒;无毒的植物可以供人充饥,有毒的植物会把人毒死。后来,神农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了医药研究上,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医药学说。
    神农长到十七岁时,其母因见他热衷于医药,便将他送回到神农氏祖先的发祥地--秦岭,并让他去在那里专门研究医药。当时,神农居住在秦岭下的一个小村里,每日虚心向父辈们学习,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采集各种植物,进行研究。古时的秦岭动植物十分丰盛,各类动植物数千种,是一处天然的生物园。神农在这里先后考查了上千种动植物,曾多次爬上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也是关中群山的最高峰,不仅山势险峻,时常还有虎豹豺狼出没。就这样,神农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三年发现了数百种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后来,他把每次用药替人治病的经验,用刀笔刻写在特制的陶片上,形成了中国远古最早的医药书籍。然而,神农所刻写‘陶书’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符号文字至黄帝时期被明令废除,致使这种符号文字逐渐失传。后来,神农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将出土‘陶书’译出了一部分,但还有大部分没被译出来,这些陶书有的被毁坏,有的伴随着他们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远的秘密。
    为了造福人类,神农在深入研究医药学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粮食的种植和生产工具的改革。在神农以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的农业,但种植的粮食作物很稀少,只有麦类和水稻,而这两种作物又只适应土质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区,山地和高原丘陵之地根本无法种植。于是,神农离开烈山独身前往各部落走访,行程数千里,学习和吸收了不少各地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五谷(稻、黍、稷、麦、菽)的种植、栽培方法,然后又向各部落进行推广。五氏时期的远古帝王---神农氏就这样,神农的名声很快便传遍大江南北以及黄河两岸,他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被族人推选为烈山氏首领。后来,神农传播五谷逐渐被神话。《周书》上说:“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谷藏实。”《拾遗记》中说得更神:“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神农发明种植五谷后,又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出了人类最早用来耕地的犁;他还亲自指导人们开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使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神农回到中原后,仍不忘研究他的医药,又多次冒险出游,踏遍了两河(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这是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要说高山峡谷中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之险,单是那些巨毒的植物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说,他在品尝草药过程中曾多次中过毒。西汉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就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张;而晋朝的干宝在其《搜神记》中也提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神农不辞辛苦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很快赢得各部落族人的敬重。这时,炎帝魁隗氏政权发生内乱,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帝位发生内战,使得许多无辜的人惨死。接连关中连年大旱,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然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天灾人祸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神农乘机率领两河流域数百个部落一起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公元前4766年),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帝共工让出帝位。于是,四方万国共尊神农为帝。神农回师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
  神农五年(庚子,公元前4761年),炎帝神农氏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宛丘早年是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已经废弃荒芜,但神农却认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便命人在此重建了都城。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史书记载:“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意思是说:因为没有人犯罪,连牢狱都空了;天下的习俗统一,没有人再怀奸诈之心。其实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正确,当时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终不愿听从神农氏之命;还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领,非但不肯臣服,还公开反对神农氏称帝,并扬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农氏。然而,分裂最终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数子民还是拥护神农氏,他们联合起来驱逐了反叛的首领,重新归顺了神农氏。
    神农不仅是农业和医药业之祖,也是音乐业和商业的创造者。‘神农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以上记载十分清楚的说明:神农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创作的乐曲还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从作品题目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农民们扶犁播种的美好情景,以及获得丰收后的欢乐场面!史书记载: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也是史书上最早有关在城内设立集市的记载。神农命人在城中设立集市,让人们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换别的商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神农还采纳了中原伏羲氏对婚姻制度进行改革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给异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为主体,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这一男婚女嫁新制度打破了数千年的走婚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733年)夏,时年六十三岁的神农再次前往秦岭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俗称断肠草)而不幸身亡。当时,因天气炎热,其遗体无法返回帝都,随行人员只好将其遗体就地安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氏
神农氏1.jpg
神农氏.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嬟移,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三任帝。其曾祖父是伏羲,为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其曾祖母是女娲,为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而嬟移就是伏羲氏族的直系玄孙。
    女皇二十二年(丙辰,公元前7685年),嬟移出生于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公元前7653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女娲去世,于是,身材魁梧、性情泼辣的嬟移被推举为帝。嬟移即位后,有一位燧人氏部落的后裔不服,说这天下本应该是他们燧人氏的,伏羲女娲氏无非是窃取了他们的权力伏羲女娲政权的三任帝---嬟移,因此时常带着一伙人闯入伏羲氏的领地,肆意践踏他们的禾苗,还烧毁他们的房屋。嬟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亲自挑选了五十名身强力健的姐妹,在这伙人时常出没的地方设伏,结果把闹事的十几个人全部活捉。嬟移命人把他们关进一个坚固的屋子里,直到他们认错服软,才由他们的酋长担保,将他们领回去。
    嬟移执政时期,伏羲女娲氏政权处于安定阶段,各部落安居乐业。因当时为集体所有共产制,氏族成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阶层的领导者也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一样的参加劳动和分配劳动果实,在经济上没有丝毫的特权。所以,这一时期各部落居民都固守在自己的领地上,从事着种田、狩猎、制陶、纺织等劳动。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族外对偶婚,但同时仍保留着族外群婚。族中男女分区居住,只有成婚女子才允许在婚姻区里的房间单独居住,称作对偶婚家庭。家庭主夫是外族人,但也同样参加本族的劳动。这些男子在这里除了吃饭、劳动、陪女人睡觉之外,没有任何权力。他们必须凭自己的本事讨好女人,赢得女人的芳心,否则随时会被驱赶出去。这时的女人有随意打骂和驱逐丈夫的权力,男人只能忍让。尽管如此,男人一旦体力衰退,不能劳动和侍候女人还是会被赶走。当时的所谓朝中大臣并不住在都城,依然生活在自己的部落,只是有事时才被召集到朝中议事。朝中没有宫殿,只有几间普普通通的茅草屋,为女帝的办公处所。在嬟移的执政后期,凤城再次遭受到大洪水的袭击,许多村落被洪水吞没。嬟移被迫领着幸存者迁居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在那里重建新都。
  嬟移三十八年(丙寅,公元前7615年),时年71岁的嬟移卒。其死后葬地不详。
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羲移氏
西移.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嬟,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四任帝。师嬟为纯血缘的伏羲氏族传人,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二任帝女娲,母辈为三任帝嬟移。伏羲女娲政权的四任帝---师嬟伏羲女娲氏政权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女尊男卑的时代。那时的男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不管在本部落为民还是在外部落为夫皆如此。整个部落从上到下都由女人管理,男人参政议政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历届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在选拔接班人时,根本不考虑男人,只注意选拔那些有能力的女子。有很多人认为古时的人寿命短,平均寿命只在三十岁左右。其实,在氏族联盟时代早期,人的寿命很长,平均皆在七十岁左右。因那时天下太平,大家安居乐业,人们生活在一个既没有环境污染也没有战争瘟疫流行的时代。直到氏族联盟时代后期,也就是炎帝和黄帝时期,各部落为了争夺领地不断的发动大规模战争,使得许多田地荒芜,村庄焚毁,成千上万的平民在战争中死去。同时,残酷的战争和野蛮的杀戮,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导致各种疾病流行,使许多人过早的夭亡。从此,人的寿命开始逐渐下降,但平均寿命也还在五十岁左右;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战争和疾病使更多的人早亡,人的平均寿命才降到了三十岁左右。所以笼统的说古人寿命短是不对的,准确说法应该是:野蛮的战争和疾病使人的生命缩短。
    嬟移十六年(甲辰,公元前7637年),师嬟出生。从小聪明机智的她,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独立见解。她不仅对春种秋收冬藏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对田猎采撷也颇有见解,经常给族人解决一些难题,人们都赞她为圣女。因此,她在少年时便得到女帝嬟移的器重,并多次派她担任族内重要工作。嬟移晚年时,提名选举她为帝位继承人,这一提议得到全族的支持。
    嬟移三十八年(丙寅,公元前7615年),伏羲氏三任帝嬟移去世,师嬟受命在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继承帝位。在位执政后的她,没有辜负族人的期望,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公仆。
    师嬟四十六年(壬子,公元前7569年),六十九岁的师嬟卒。死后葬地不详。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西
师西.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昊
太昊.jpg

发表于 2018-1-12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不知道  但是不知道是正史还是野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昊嬟,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六任帝。其祖辈是四任帝师嬟,她是太昊的小女儿。
    师嬟四十六年(壬子,公元前7569年),昊嬟在先祖师嬟去世当天出生,人们都说她为先皇转世,故称之为昊嬟。昊嬟从小聪明能干,深得太昊的喜爱。长大成人后,太昊便把她留在身边辅佐朝政。昊嬟果然不负众望,工作十分出色。
    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7527年),伏羲氏五任帝太昊去世,昊嬟被推举为帝。昊嬟即位后,仍立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她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君主,十分关心各部落人民的生活。即位后的她,曾多次前往各部落查访,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
    昊嬟三年(丙申,公元7525年)夏,因连日暴雨,都城宛丘洪水泛滥,昊嬟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指挥抢救落水之人,在乘竹筏救人时被急流卷入漩涡,不幸落水身亡。终年四十五岁,其遗体葬在宛丘昊嬟陵(位置待考)。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和
西和.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昊,男,风姓,名挚,又称小昊,亦称少昊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其祖辈是五任帝太昊,父辈是帝太昊的次子该,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天氏。其母是女娲氏族的首领,称作皇娥,又名书戚,其工作是负责在璇宫对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观测。每天夜里,她一边观测天象一边用麻纺线制作准绳,而她观测天象使用的器具则称作璇玑玉衡。玉衡是一种类似于竹筒的玉器,把玉衡放在眼前,通过玉衡的窥管可以准确地观察到星象移位情况。皇娥观星寂寞时,便吹玉衡的圆孔,玉衡便发出十分悦耳的音乐。因此,有人又把玉衡称作箫。于是,后人就把皇娥作为乐器‘箫’的发明者。又因古人把观测天象的院子称作‘天井’,故后人又称她为井神。所以,民间画像流传至今,井神一般为吹箫女子。后来,皇娥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市东北)结识白帝太昊之子金天氏,并在云水苍茫的西海岸边完成了神圣的交合。

    [size=+0]师嬟四十二年(戊申,公元前7573年),皇娥于稚华之渚(即华渚,今山东曲阜境内)生下少昊。故少昊从母亲姓戚。因少昊生于穷桑,故史书上又称他为穷桑氏,亦称桑丘氏。后来,少昊承袭父亲金星氏历法,并发扬光大,又被尊称为金天氏、金穷氏。

[size=+0]  昊嬟三年(丙申,公元前7525年),帝昊嬟因意外事故去世,少昊被族人推举为帝。即位后的他,定都于自己出生地--穷桑。[size=+0]少昊执政时期,除全面继承太昊时期所创造的一切成就外,还进一步发展了八卦历。少昊有两位重要的妻子:一位是女娲氏族的女子,名羲和,也为‘日御’,即中国的太阳女神。她生了十个太阳,所以,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因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少昊另一位妻子是亚陵氏族的女子,名叫常羲,也为‘月御’,即中国的月亮女神。她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羲和、常羲后来发展成为两大部族,为当时伏羲女娲政权的重要力量。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以璇玑玉衡、窥管诸仪器观测天象和日月运行的规律,调整历法,指导臣民的生产和生活。其实上述传说真相应是:少昊执政时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木星十二岁周期和每年为十二月的新历法。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过年五天。[size=+0]十二月历法是少昊的妻子常羲根据观察表木晷影长度变化和月亮圆缺规律而推算出来的。她认为每年十二个月更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十二个月正好与十二地支相配,更便于时间的记录。[size=+0]《山海经》与《大荒经》中也记载了:“常羲生月十有二”。因远古文字甚少,一字含有多种意思,有些字与现代含义完全不同。所以有不了解真相的人,望文生义,把远古史实看成是荒诞的神话,这是错误的。

  少昊十六年(壬子,公元前7509年),65岁的少昊卒,其遗体葬在云阳少昊陵(今山东曲阜市东北)。

    考古发现:少昊陵古称云阳山,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有‘中国金字塔’之称。传为少昊的墓地,是中国著名古陵之一。其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形如金字塔。少昊陵现占地24700平方米,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和陵墓,陵墓顶供奉石刻少昊像。陵园内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石刻多座。北宋溯源追始,建景灵宫,奉祀黄帝及皇室祖先,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楹,并在宫前立巨碑2通,但在元末明初时,这些建筑皆毁。

    1992年,在少昊陵前修建碑院,将修复的两块巨碑置于院中碧水畔。西为‘庆寿’碑,上刻‘庆寿’二字,字高1米多,为元代燕山老人补刻;东‘万人愁’碑,上无字,通高16.45米,为中国石碑之最。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昊
少昊1.jpg
少昊.jpg
万人悉.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女娲政权的八任帝---嬑节嬑节,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八任帝。嬑节为纯血缘伏羲氏传人,其祖母辈为昊嬟,父辈为少昊。
  太昊三十八年(庚寅,公元前7531年),嬑节出生在故乡泽邑(今山东荷泽市)。成人后的她十分聪明能干,深得族人崇敬,因此被拥为首领。后来,又被帝少昊定为帝位继承人。
  少昊十六年(壬子,公元前7509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少昊去世,嬑节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的她,立都于黄河以南的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南)。
  嬑节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7481年),年51岁嬑节的卒,其遗体葬在具茨山。
    考古发现: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其山绵延40余公里,在禹州境内最长,其他部分属于新郑市和新密市。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乡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其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787.8米。山峰有:荟萃山、寨山、函岭山、观北岭、青龙山、耧铧山、石牛山、老山坪等。由于在具茨山发现历史年代不明的大规模岩画、石质城堡遗址和东方巨石文化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节
意节1.jpg
意节2.jpg
意节3.jpg
意节4.jpg
意节5.jpg
意节6.jpg
意节7.jpg
意节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泰,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九任帝。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少昊,母辈为八任帝嬑节,为纯血缘伏羲氏传人。
  少昊十五年(辛亥,公元前7510年),伏泰出生在帝都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南)。心地善良的她,因关心民众疾苦而受到族人拥戴,被推举为帝位继承人。
  嬑节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7481年),伏羲女娲政权的八任帝嬑节去世,伏泰被推举为帝,建都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执政时期的她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积极倡导民间舞蹈和音乐。此时,各族部落的陶业己十分发达,人们除使用木桶、木盆、葫芦外,主要的就是陶器。此时,己结束结绳时代,并有了简单文字,称作符号文字,人们习惯将这些文字刻在陶片或陶器上,所以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陶文’。伏泰时期己有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称作‘柱下史’。根据《山海经》记载:上古史书,最初是使用符号文字书写,夏商时期才被译成甲骨文,春秋时期译为现代文字。
  伏泰三十七年(丁巳,公元前7444年),年67岁的伏泰卒,其遗体葬于密城郊外。
    考古发现:密城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东麓,隶属省会郑州,现改名为新密。境内主要河流有贾鲁河,双洎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泰
伏泰.jpg

发表于 2018-1-17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羲暤,男,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任帝。
    伏泰九年(己丑,公元前7472年),羲暤出生在陕北洛川(今陕西延安市洛川县),其父祖两代都居住此地。青年时代的羲暤因发明‘刀笔’和‘陶书’而闻名于世。此时,伏羲女娲时代虽然已有部分上古文字,但却没有纸笔,想把文字记录下来极为困难。于是,羲暤发明了以坚硬的石块磨制成锋利的刀笔,这种刀笔可以在岩壁、兽骨、陶器和石板上刻写文字。后来,受到烧制陶器的启发,又发明了用泥土制成板状,放入窑中烧制成陶片,然后用来刻录文字和图案,这便是远古时代最早的陶书。现代挖掘出来的陶书均为古老符号文字,因年代久远极难辨认。我国的古文字学者和考古专家们,目前正在努力破译这种文字。羲暤的聪明才智,赢得了伏羲大氏族各部落的尊重和敬仰,很快便被九任帝伏泰任用为辅政重臣,后又被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伏泰三十七年(丁巳,公元前7444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九任帝伏泰去世,羲暤正式称帝,成为伏羲女娲政权的第十任帝。羲暤即位后不久,帝都密城再次遭到洪水袭击,羲暤于是率领部族逃亡于高地。都城被洪水冲毁后,羲暤只好把帝都迁到关中的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羲暤执政期间,仍施行原始公社的政治制度,各部落村民由村社统一管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部落村社的头领都是由村民公选产生,他们的职责就是领导族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没有任何谋取私利的特权;其婚姻制度还是以女性为主的对偶婚,本部族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仍禁止通婚。羲暤在位时,曾创造了许多上古符号文字,这些文字促进了我国远古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羲暤四十一年(戊戌,公元前7403年),年70岁的羲暤卒,其遗体葬在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
    考古发现:临潼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现为西安市的临潼区。其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

发表于 2018-1-17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
01.jpg
01.jpg
06.jpg
04.jpg
02.jpg
05.jpg
03.jpg

发表于 2018-1-17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枪,女,风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十一任帝。
  羲暤十一年(戊辰,公元前7433年),印枪出生在陕西榆阳(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其祖辈世居于此地。其父为纯血缘伏羲氏,其母亲系女娲氏一名普通女子。印枪从小聪明能干,颇受族人喜爱,成人后被推选为村社和小部落的头领,领导着族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因其成绩突出,被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任帝羲暤看重,提名推荐为帝位继承人。
  羲暤四十一年(戊戌,公元前7403年),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任帝羲暤去世,印枪正式即帝位,仍立都于临潼。印枪执政后期,大伏羲氏族的各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一些部落的首领开始觊觎帝位,并提出民主选举轮流执政的建议。印枪听取大家意见,对一些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伏羲氏独家执政,修改成由各部落民主选举有德者为帝。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一任帝---印枪当时,崛起于太行山的大庭氏部落最为强大,年轻女酋长新印颇有才华,经过各部落酋长们的民主选举,新印被确定为帝位继承人。印枪执政的晚年,国家政务基本上已经控制在了大庭氏手里。
  印枪四十二年(庚辰,公元前7361年),年73岁的印枪卒,其遗体葬在了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
    考古发现:公元前8000--前7000年,这个时期己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