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黔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下司古镇的铜鼓民间画创作、苗银金工打造、互动扎染制作、手工刺绣技艺表演等民族艺术受到全球40个A类设计活动之一--北京国际设计周受邀首次亮相于世人面前。同时,人们还可以在贵州下司古镇1808文创街、贵州凯里下司清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贵州下司1808民族艺术展上看到这些精美绝仑的民族手工艺作品展出。
1808国际下司新民艺文创街,是下司的一颗艺术的心脏。它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集群,既是国家苗侗民族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古今中外艺术交融的传承基地,这里还是凯里的文化核心、文化地标、艺术家聚集地,同时还是凯里地区探索精准扶贫与旅游文创相结合的基地。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被誉为"小上海"。在1808文创街上,人们可以看到身怀绝技的民族艺人将古老的民族艺术演绎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下司银饰,具有辟邪秽、驱鬼蜮、保平安的象征。下司银匠艺人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下司出品的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下司传统蜡染,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汉时代,色调素雅,纹样优美,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图腾。这里的女人们以拥有多而精美的蜡染品为富为德为美,许多支系不仅在祭祖、婚丧、节日等重大场合都以蜡染为饰,而且生活中也离不开小巧精致的蜡染品。
下司苗族刺绣,是妇女民族情感的表达,刺绣上的每一种图案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绣女在创作图案时,借助色彩和几何纹样的搭配,勾勒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体视觉效果,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现代刺绣,古老相传的针法技艺结合现代美学,备受国际一线品牌的青睐,跨界合作推向更多维度。
下司古法造纸,手工造纸的技术从唐中期沿传至今,虽然现代造纸业越来越发达,但传统的造纸工艺在这里一直保持完好。下司古法造纸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现代艺术家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将工艺之道升级为艺术指导,从传播上引起市场对于古法的重视。
下司铜鼓农民画,发端于农村,与古老的乡风民俗和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的农民画与学院派画作不同,线条、色块风格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闯出了一条"以民族传统、民俗风情为养分,以现代生活为源泉"的创作之路,挤进中国和世界艺术之林。
下司的民俗工艺,向世界展示新老下司独特人文风貌的同时,也为全世界的游客、艺术家、创业者随时敞开怀抱。下司对文化对艺术的定位和寻求,让世界通过下司看贵州,让贵州通过下司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