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957|评论: 0

[八卦吐槽] 经典小说《茶花女》与肺结核(作者:余凤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病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易感倦怠,因而精神萎靡,病态伤感。在十九世纪,甚至到了二十世纪的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等重要药物发明之前,此病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绝大部分患者最终都难免一死。惟一的希望或者不如说惟一的安慰,就是能在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有充分的营养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安闲的休息和良好的护理下,使病人的机体本身渐渐产生和增强抵抗力。所以肺结核虽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同时又是一种悠闲逸适的疾病。
肺结核病的这种性质,此病多数患者最终必死的归宿,以及患病期间所产生的病态美,成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审美标准,甚至一度形成一种时代性的时髦。 当时在浪漫主义转折中流行着一种风气,尽可能使自己带有一种苍白的、甚至青灰色的、几乎像死人一样的脸色。这就赋予个人一副非常不幸的、拜伦式的外貌,证明他们受到热情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使他们赢得女人的青睐。  这种风气,在《茶花女》的创作、改编和接收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茶花女》堪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 亚历山大·仲马,通称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是作为剧作家、特别是“问题剧”的创立人之一进入文学史的。但他初次成功的,而且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是这部名叫《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的小说。
   小仲马是法国大众喜爱的多产作家亚历山大·仲马(即大仲马)与后来被他遗弃的花边女工卡特琳娜的私生子。184499日晚,这位二十岁的青年人与他交际场上的一位挚友前往巴黎蒙马特大街的“游艺剧场”,目的不是观剧而是猎艳,尤其这家剧院是玛丽·杜普莱西常去的场所。小仲马与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阿尔丰西娜·杜普莱,原是法国北部诺曼底省一个酒精桶修理匠的小女儿,母亲去世后,被托付给一位农妇照管,几经转折,最后被带到法国的首都。在巴黎,她先是在衣铺帽店做一名临时工,混迹于轻佻的女工中间,最后沦为一名妓女。
   这时的阿尔丰西娜出落得非常漂亮,有极罕见的美貌。她体形修长而轻盈,皮肤白里透红。传记作家描写她的一双椭圆形的眼睛像是用晶莹的珐琅质镶成,只是更显得水灵;嘴唇红得像樱桃,牙齿雪白、整齐而有光洁,整个身形使人想起一座用萨克森细瓷制成的精美雕像。她的柳条似的细腰、天鹅般的颈项、纯洁而无邪的表情,还有那拜伦式的苍白,披散在白嫩双肩上的浓密的长鬈发,裸露在白色连衣裙上方的高耸的胸脯,以及金手镯、宝石项链等装饰,更使她姿容艳丽、优美动人,被公认是巴黎最迷人的女子。她与小仲马相爱时已经是位肺结核病患者。三个月后,小仲马与父亲一起去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等地旅游。在此期间,玛丽·杜普莱西病情恶化,并在1847年的23日病逝;又因封·斯塔盖贝格破产自杀,她的家具等一切物品也都被拍卖。等到小仲马于次年的210日回到巴黎时,玛丽已经被安葬在蒙马特公墓。
   当作家与他所爱的女人永别的时候,爱情便在他的心里获得新的生命,不论是所爱的女子不再爱他,还是因某种原因死去,都会比成功的爱情带给作家更为强烈的感受,并赋予他更加丰富、更为充溢的灵感。这在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小仲马也这样,爱的永别使创作的激情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 在《茶花女》这部小说里, 玛格丽特尽管是一个妓女,却是一位深情的女性,她不嫌弃阿尔芒私生子的地位和贫穷的境遇,非常珍惜他对她的真诚之情;阿尔芒也不鄙视玛格丽特的妓女身份,对他说来,重要的是两人的情感,是真挚的感情维系着两人的爱。浪漫主义者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和艺术创作中所遵从的爱情准则是:一、对方的外形是“美”的——当然是病态的“美”,能引发自己的激情;二、对方对自己具有真爱的激情,不管以往怎样,只要今后会真心爱自己,绝不考虑对方的出身、地位、门楣、财产或对自己的前程是否有利。
   在作品中,小仲马还在注重刻画玛格丽特美丽心灵的同时描绘她的外貌。除了写出她一般的女性美、她的异常艳丽的外貌和“难以描绘的风韵”外,还注重对女主人公作为肺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的描写。他写到她因疾病的消耗而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这是病态的红晕;还有因发烧和性欲过强使她那“细巧而挺秀”的鼻子“鼻翼微鼓,像是对性欲生活的强烈渴望”(王振孙译)……都显示出作家本人的浪漫主义的情调。这就不难理解,在《茶花女》的创作中,这位作家宣泄了自己郁积于心的情绪,重温了一次比现实更为浓厚的爱情,且又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使自己“体验到了画家通过描绘人物表现自己的快乐”。后来,他又亲自将小说改编为话剧。
   浪漫主义是时代的浪潮,不但将作家、艺术家卷进这巨浪之中,还造成一种气氛,浸润着几乎每一个人。因此,当小说《茶花女》在玛丽·杜普莱西去世一年后,即1848年发表时,立即引起了轰动。
在浪漫主义时代,对“病态美”的偏爱,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或时尚。肺结核病患者的病态的美,作为浪漫主义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读者和观众、听众的时尚,在文学、艺术家笔下被作为审美的特征得到了肯定。反过来,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病态的女主人翁,如仲马父子的一位传记作者说的,又使得“肺结核和面容苍白如今获得了一种阴暗而又迷人的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风尚。
《茶花女》被改编为歌剧后,也成为歌剧史上少有的一部完美无缺的杰作。一年后,185456日在威尼斯的一家规模较小的圣·贝内德多剧院(Teatro San Benedetto)演出时,换了另一个剧团,又换成比较瘦削的演员来扮演薇奥列塔,就获得极大的成功。随后,从1856年起,歌剧先后在伦敦、圣彼得堡、纽约、巴黎上演,始终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如今,一个半世纪以来,像小说《茶花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畅销书一样,歌剧《茶花女》也已成为世界各著名歌剧演员和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