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冬腊月间寒冷,小菜干贵。为了储存小菜,发明了很多保鲜手段,其中最传统的方法有五种:泡咸菜、伏咸菜、泡酸菜、酱腌、苕洞储藏。泡、伏、酱都是“腌”的一种。
“月”字旁的篆书写法是“肉”,“奄”的意思是覆盖,所以“腌”的本义是渍肉。后来引申为用盐、糖、酱、水等浸渍食物,但是不同的腌有不同叫法。
1、用白糖腌,叫拌。比如拌番茄。
2、用盐水腌,叫泡。比如泡咸菜、泡酸菜。
3、敷干盐腌,叫鲊。比如辣鲊鲊、鲊肉、鲊萝卜丝、鲊莴笋丝。
4、用倒伏坛(成都叫倒罐)腌,叫伏。比如伏咸菜、伏辣鲊鲊、伏儿菜(重庆叫榨菜)。
5、用酱腌,土著区叫泡,湖广区叫酱。比如生姜、洋姜都可以泡在酱里头吃。比如资阳喊的酱肉。 四川按历史移民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土著区和湖广移民区。土著区以川北的西充、盐亭,川南的眉山、乐山为代表。湖广区以川东的重庆、南充、资阳,川西的成都、德阳为代表。
“鲊”是土著区最喜欢的叫法,本义咸鱼。到了唐代《酉阳杂俎》,安禄山吃腌野猪肉也叫鲊。北宋《梦粱录》把腌鹅叫鲊。到清代《食宪鸿秘》,腌笋叫鲊、腌鸡也叫鲊。但是成都还是叫腌。
有唐时候,陕西马家迁西充。两宋时,江南胥震转迁西充,江南何大绶迁西充。元代,浙江东阳斯氏入充。“鲊”最流行的是江南,所以土著区一直叫“鲊”,没有腌这个字。 云南汉人系江南应天府移民,所以老昆明和四川土著的叫法一致,都喊鲊。
四川土著所谓的“酸菜”与东北人喊的酸菜是一个意思,但是成都好像没有做酸菜的习俗,成都把泡咸菜(又叫酸咸菜)叫酸菜。成都的酸菜面,西充叫“咸菜挂面"。伏咸菜,也叫盐菜。但是伏儿菜,重庆叫榨菜。因为盆地日照时间短,所以伏咸菜之前,最省事的办法是用石头把水榨干,所以自清光绪年间起,重庆涪陵区开始改口,把伏咸菜叫榨菜。
2018,岁序戊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