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交通拥挤这一“大城市病”的显现,已逐渐影响到市民的幸福感。在近期出炉的成都市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中,“方便市民出行”排在第一位。其中提到持续推进“互联网+交通治理”,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中心城区年均高峰拥堵指数不超过1.70的目标,是成都这座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体现。 据成都市交管局数据,目前,成都汽车保有量454万辆,是全国4个汽车超350万辆的城市之一,面临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如何切实有效解决交通拥挤这道难题,是对交通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以往,我们看见交通违法不知道怎么举报,到哪去举报。”市民李先生说,如今,“蓉e行”的推行让普通市民也能监督交通不文明、违法行为。 注册用户突破100万、绑定车辆逾42万台、绑定驾驶证逾36万件……去年7月23 日,“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平台上线,平台借助“互联网+”思维,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围绕“明路权、车易行”主题,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交通治理公益联盟,在全国首创了电子政务平台开放架构模式,以全国领先的信息安全技术有效保障市民个人信息安全,促进了交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 据了解,“蓉e行”将电子监控违法处理、网上教育学习、货运汽车H证申领等交管业务,由线下办理转移到线上,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交管业务。同时,开发的违法举报、交安设施故障上报、申报停驶私家车、交通优化建议等功能,让每位成都市民都能成为“移动电子警察”。 自“蓉e行”上线运行以来,上报交通违法行为共193292件、参与交安设施故障上报共6033件、提出交通优化建议共1032件、申请停驶私家车共51680件,“蓉e行”使得市民参与交通众治、绿色出行的热情高涨,“科学治堵、共建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成都市交管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联合百度地图打造“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在全国首推中小街道避堵策略,优化智慧避堵规划路径,同时实时进行动态诱导,提升整个路网运行效率,遇上极端天气,道路封闭施工等信息也都及时发布在百度地图上。值得一提的是,市交管局还联合滴滴公司在113个点位开展智慧信号灯优化配时,交通延误下降11.2%。 “我在东安南路上班。”市民孙先生说,2017年以前,他都开车往返单位和家,自从有了共享单车后,“现在上下班基本不开车,既能锻炼身体,还省下停车费和油费。” 2016年底,共享单车新兴业态进入成都以来,成都交警出台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区域非机动车停放区位技术导则》,联合多部门正式发布国内首个《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加强与共享单车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共享单车精细化监管成都模式,培育市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绿色出行习惯。 如今,和孙先生有着相同体验的市民比比皆是,2017年底,成都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超500万人次,带动地铁客流量增长近10%,成都交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共享单车+地铁+公交”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正成为主流。 群参众治、科学治堵,市民幸福感的获得来源于成都的智慧交通。据百度最新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主要城市拥堵报告显示,成都交通拥堵排名较一季度下降了10位,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24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