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实效拼本本,本质上还是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为什么要唯本本?一来是“怕”,怕上级查得细,就搞“本”海战术,一堆本地化的表格,让检查组查不完、看不清;怕查出问题,就搞统一标准,再对好台词,好掩盖问题。二来是为了“显”,把扶贫工作当做一种“显”绩来摆。扶贫领域方方面面,如何“显”?本子就成了最好的物证。工作要创新,就多搞几套本子,名曰亮点创新。怕领导看不见,就把本子内的数据贴到贫困户家里,装饰成“扶贫盆景”,培训“明星贫困户”,名曰深入落实。
唯“本”就很难唯“实”。扶贫不是扶“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搭花架子,漠视的是百姓冷暖,伤害的是干群情感。没有群众的口碑做底色,本子的形式再出彩,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本子”的问题,症状在基层,根子还在上级。在一些地方,上级以本子论英雄,下级就只有唯“本”是从;上级在本子里找茬,下级就只好在文字上挑骨头;上级“本”上谈兵,下级就在本内摆虚实阵,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基层干部得“洗洗澡”,上级也得对着镜子“照一照”。多蹲些田间地头,多坐些农家炕头,多聊些百姓家常,从柴米油盐中看扶贫成效,这比看二手本本更能写真扶贫原貌。
当然,并不是说扶贫工作不需要本本。就像病人需要病历一样,面对扶贫这一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份科学的“病历”能化繁为简,精准留痕,为精准“给药”提供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只看“病历”不坐诊把脉,很难抓穷根,如果把简化的文字数据看得比扶贫成效还重,那更是舍本逐末。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评价扶贫成效,得看群众口碑。这些是衡量一个地方扶贫成效的硬指标,也只有抓住这个硬指标,才能跳出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