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教不敢,说说看法还可以。
“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人对传统诗歌最基本的认知。诗是要讲究”格律“的,所谓的“格”是包括了:对称、用韵、节奏、对仗、平仄。“律”指的是音律,抑扬顿错,高低强弱,有规律的节奏。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