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成都市在双流区召开了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20余所高校团队及22个区(市)县66个功能区的相关负责人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设置了现场参观和现场会两个环节。现场参观环节安排了4个点位,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府园)、中国电子成都8.6代线项目、环川大江安片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示范带等,4个点位从高校、龙头企业的角度,展示了成都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在参观过程中,到场嘉宾对双流区的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称赞不断。
第一组:双流企业刷新中国速度,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建设速度创造了一流的中国速度,这是成都的骄傲、双流的骄傲。”市财政局副巡视员赵健在现场体验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触控技术后表示,该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先进,代表了液晶面板领域的发展方向。
▲参观中电熊猫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谈及参观点位后的直观感受,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表示,研究院融合了高新技术的孵化、推广全流程,充分展示了先进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引领性,对双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推动力,发展后劲十足。
第二组:看好双流发展势头,积极寻求合作促共赢
“我了解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已构建起集苗圃、孵化、加速器、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生态链,已注册企业80余家,正式入驻32家。”在参观完该点位后,来自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凌红表示,从园区所取得成效来看,只有校企融合、强强联手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她希望能够寻求和双流区的校地合作机会,共赢互惠。
▲参观电子科大产业园
“通过参观,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流在校地合作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优势。”金牛区北部新城推进办工作人员尚旺盛告诉记者,双流区以培育创新生态链、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牵引,夯实校地协同、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支撑。他表示,参观后将带着经验回去,认真借鉴学习。
第三组:以双流为引领标杆,密切结合本土区域发展
“从今天现场参观的三个点位,充分展现了双流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效,为我们树立了好的典范。”大邑县科技局副局长杨永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流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经验、方法值得他们学习借鉴,在理念思想上向双流看齐,汲取经验进行差异化发展。
“通过这次参观,不管是从外观还是内在,感觉双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江堰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汪洋说,他将把此次来双流参观的所见所闻与本土企业分享,把双流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为本土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找到一个着力点。
现场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作为与会代表,四川大学和新都区代表做了交流发言,分享了近年来的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成效。
◆四川大学:2016年4月,学校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以“三权”改革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破除制约校地协同创新桎梏。重点打造环川大周边集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成果交易、成果产业化“一体化”的示范区,打造研发和需求无缝对接的市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在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截止目前,学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70余项,科研人员在成都创办科技企业20余家。
2017年3月,学校与双流区政府签订协议,共同打造“环川大江安片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示范带”,将结合双流区的产业特色和规划,共建国际一流的高分子材料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加快推动与成都市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建设发展共同体。
◆新都区:新都区工业园区通过数年发展,成功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装备维保和检测基地、东南亚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基地。依托成发集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建设军民融合特色航空产业园,着力打通同“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双通道。
截止2017年,新都区培育A级物流企业51家,约占成都A级物流企业总数的48%,城市共同配送能力显著提升。新都区双创人才与知识产权聚落发展迅速,“峰云谷”共注册企业96个,引进省千人计划专家4位,市人才计划专家3位。海归博士11位。申请专利35项,授权专利39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