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西部的欠发达山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保障不够健全,这是西部的农村广泛存在的一种现状。而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以单一、粗放的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低端化、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如此一来,无法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无法突破经济方式单一的束缚,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也难以改善。 要改变这种经济落后,群众收入难以增长的情况,就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做到项目精准。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性,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要避免一个样的模式。各个地方都应该发展本地独特的产业扶贫模式,那么各种各样的不相同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监督,以防实施中走样,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就要多参与到各种中的所有的人员的进行有效地监督,对其工作作风、考核评估体系都要因地制宜的实时修改动态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效果,既要抓好产业规划引导,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结合当地优势和群众传统种养习惯,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当前,通过有效的监督,使政策和产业进行高度的有机融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要充分发挥产业的引领作用,将产业扶贫的效益落实到个人身上,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产业发展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采取直接帮扶、以奖代投和扶贫贴息的办法,支持其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精准对接,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对具有产业发展愿望,但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的模式,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开发区域特色产业。那么在监督的形式上也应该由对个体行为的监督变为对整个项目实施的监督,来评估整个项目的扶贫带动的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督”模式。加快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强化社会监督。 使脱贫攻坚和监察体制的全覆盖有机结合,成为助推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这方面就需要监察要及时跟上,全方位的监督,杜绝出现这种现象。 在制度层面上对脱贫攻坚予以保障和倡导,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到良好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样,廉洁、高效、透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软实力,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优良资本和人才来西部投资搞建设,从而带动社会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添油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