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读者卢文明给四川手机报发来一张拍摄于1980年的照片,并配文“当年已参加工作两年的我,用自己的积畜和父母的赞助,想了些办法,买到了一辆26圈全链盒的凤凰牌自行车,总价值一百多元,极度兴奋,于是到新南门桥头嘚瑟一下……”
>>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到新南门嘚瑟一下
成都读者卢文明发来一张拍摄于1980年的照片,并配文“当年已参加工作两年的我,用自己的积蓄和父母的赞助,想了些办法,买到了一辆26圈全链盒的凤凰牌自行车,总价值一百多元,极度兴奋,于是到新南门桥头嘚瑟一下……”
卢文明参加工作正是改革开放的1978年,第一份工作是成都公交车驾驶员,开8路车,从新南门到跳蹬河,每月工资39.5元。“这已经是当时朋友圈最高的工资啦。”卢文明风趣地说,存了两年工资加上“啃点老”,19岁的他买到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特别酷炫,比现在买辆豪车还兴奋。
老照片中的卢文明头戴鸭舌帽、身穿中山装棉衣、搭配时髦的阔腿裤和甩尖子皮鞋,再加上这辆全链盒凤凰牌自行车。他必须“嘚瑟”一下,于是把车骑出来拍照,“我同学家是帮人修相机的,我就喊他偷偷拿一个出来给我拍照。”拍摄背景,是周围唯一一栋高楼,当时的地标建筑--省劳改局,周围其他地方都是瓦房。
“有这套装备,已经可以耍朋友了”。卢文明开玩笑说,那时只要有“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就足以吸引女孩子的眼球,他的老婆就是那时的初恋。
时至今日,成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四百多万辆,卢文明说,现在他们全家的生活更好了,不愁吃穿,有车有房,孙子都快3岁了,他也即将退休,作为一个老成都,他有义务也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故事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时的自己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
>>每次来成都,最爱游乐园、动物园
河北邢台的蔡先生今年31岁,现定居成都,他给四川手机报发来了几张90年代的成都老照片,展示了一名外地人眼中的老成都。
蔡先生的父亲曾在四川做生意,小时候,他随母亲偶尔来成都,游乐园、动物园、新华公园是必到之地,游乐园的摩天轮、动物园的熊猫、新华公园的小火车是他的最爱,现在或关闭或改建,但照片中的童年回忆却永远没变味儿。
1999年,12岁的蔡先生到成都上学,当时春熙路就在学校旁,两边都是老房子,还没有步行街,每晚有夜市。如今,春熙路已变身时尚潮流街区,变化之大令人震撼。 蔡先生喜欢拍家人在各个年代的合影,他说,老照片记录的是人们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故事。
●活动参与
>>说说你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四川手机报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二期报道,全城征集成都老照片,说说你与这座城市变迁的故事。
方式:将老照片和故事跟帖或发至“四川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即可。
6月20日,四川手机报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率先对成都老交警周安进行跟踪采访,还原了40年来成都交通的变迁,引发成都市民广泛关注。
你知道吗?老交警周安还有更多“会说话、有温度”的作品,他希望记录这座城市的巨变,以及缓堵保畅、科学治堵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他说,当那些狭窄的街道悄然消失,成都成为新一线城市,唯一能证明这个过程的,就是这些老照片。
●城市变迁
>>它们曾是老成都的样板,古旧而鲜活
大慈寺一隅
今年9月,老交警周安就要退休了,但他不会放下手里的相机,追逐和记录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已成为他的追求与责任。
1978年,周安用画笔手绘海报,大街小巷宣传交通安全;2001年至今,周安开始利用休息时间,拍摄记录城市的变化。
纱帽街、庆云街、惜字宫街、书院街、东糠市街、西糠市街、天仙桥……周安说,它们曾是老成都的样板,古旧而鲜活,如今旧貌换新颜。
当年的孩子们在这里合影留念,看到这张照片的当事人请与四川手机报联系。
今天的大慈寺紧临繁华潮流商业区太古里(四川手机报摄)
周末到大慈寺参观游览的人们(四川手机报摄)
古旧的大慈寺街区已悄然消失,太古里、IFS等新兴潮流商业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成都变身新一线城市,记录这一过程的,就是周安手里的老照片,是它们,为富有朝气的时代添上自己的注脚……
为了拍到晚高峰的城市样貌及居民生活场景,周安晚上都会扛着相机出门,周末和节假日,他也常常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这是我拍摄的大慈寺周边一家人,他们的棚户区拆迁了,买了新房子,一家人用编织袋装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准备搬家。”周安告诉四川手机报记者,这天,他幸运地把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有些娃娃都出国留学了”、“现在这里是地铁站了哟”,周安说,这座城的大街小巷,他跑了不下几百回,从小孩到百岁老人,仿佛都成了他的老朋友。他们同意周安来自己家拍照,作为回馈,周安常常洗好照片,当作礼物回赠。
曹家巷片区老模样
现在,这里叫曹家巷广场,旁边就是便捷的地铁三号线(四川手机报摄)。
曹家巷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粽子一条街,如今街道的另一边已成了商业广场和高楼住宅,只剩五家粽子还在售卖。
罗大姐一家在马鞍东路卖粽子三十几年,一家三代都住在老房子里。现在马鞍东路变得更宽敞干净了,虽然没从前热闹,但罗大姐的粽子依然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吃货”们。
老交警周安镜头下的水井坊片区。
如今,水井坊片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高档社区(四川手机报摄)
这样的“苍蝇”馆子藏身街头巷尾。
水井坊博物馆吸引游客流连(四川手机报摄)
周安总是很耐心地讲着故事:水井坊是因发现了中国白酒第一窖而命名,它包括水井街、水津街、黄伞巷、大同巷、孙家巷等,是一大片区,并非一条街。
●交通巨变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智能管理推陈出新
周安手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有故事,他说,让老成都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87年修建、2003年被拆除的骡马市“未来号”天桥。
即便已经消失了整整15年,“未来号”依然承载了这座城市无数市民的记忆。据宣传处另一位年轻交警称,当年很多小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众筹”了这座天桥,他也不例外。
如今的骡马市再没有新建天桥,车辆遇斑马线会主动让人,南来北往的清晰标线,规范着交通,一切秩序井然。
一名顶着太阳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我们脚下就曾是“未来号”的楼梯。
车辆遇斑马线时,主动停车让行。
时至今日,“未来号”附近的商店或许已换了几轮名号,但“未来号”的消失却给未来的便捷腾出空间,现在,这里成了繁忙的地铁一号线与四号线换乘点--“骡马市站”。
马路对面卖冰冻饮料的大姐今天50多了,她说当年修天桥时,她的孩子才几岁,她从年轻时就在这里工作,几十年来从未想过离开。
“你看,这是成都实行公交车专用道以后的照片,车辆保有量不断提升,成都开始采取缓堵保畅措施,道路也开始限速……”
周安电脑里存着几百个G的照片,他怕丢失这些“宝贝”,常将它们洗出来。
万张“珍藏品”,记录着城市四十年来的巨变,以及成都交警缓堵保畅、科学治堵的每一个难忘瞬间……
翻开另一堆有些泛黄的老照片,周安说,“大转盘”这里叫水碾河路口,和现在的水碾河相差巨大,当时的街道,多为骑车和步行的人群,那时车少,货车也能进城,还没有明确的交通指示标线。
后来,机动车逐渐增多,成都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机、非时空分离”(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隔开)为代表的一系列交通管理创新举措。图为以前的人东路口老照片。
几十年过去,岁月似乎没有在蜀都干道的身上留下痕迹,现在的它依然年轻繁华……
记忆中,非机动车这样停放的画面似乎就在昨日。然而,现在的非机动车都长这样:
40年来,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老街旧区换新颜,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共享单车代步出行……
“如果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找回一些回忆、了解过去,人们就会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铭记过去、珍惜现在,我们的努力拍摄,就算有了价值与意义。”周安说,他想为富有朝气的时代添上自己的注脚,让过去成为岁月荡去的沙砾……
年轻时候的周安。
●活动参与
>>说说你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四川手机报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二期报道,全城征集成都老照片,说说你与这座城市变迁的故事。
方式:将老照片和故事跟帖或发至“四川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即可。